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7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水下草原”逐梦人
——记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于丹

本报记者 董碧娟 实习生 孙 艳

皮肤黝黑,满头银丝,套着宽松的旧T恤,脚穿一双沾满泥巴的拖鞋……眼前的于丹与大学教授的形象似乎不相符。20多年来,他带领学生在湖北省鄂州市的梁子湖种水草,每天或踏着没过膝盖的污泥,或潜入水底,在水中一待就是大半天。如今,他们种植的20余万亩水草与天然水草一起形成了覆盖湖底八成区域的“水下草原”,梁子湖因此成为长江中下游水质最好的湖泊之一。

1992年,博士毕业的于丹来到武汉大学进行“长江中下游淡水湖泊调查”的博士后课题研究,在梁子湖发现水草对污水具有强大的净化能力。于是他决定尝试种植水草,重建退化的水生植被,从此便驻守梁子岛。

上岛之初,没有资金来源,他和学生们寄宿在渔民的平房里,仅靠几台电脑坚持工作;吃不上新鲜食物,就自己开荒种地。虽然条件艰苦,于丹还是带领学生每年在岛上工作超过300天,连续18个春节坚守在岛上。

2005年,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批建设,成为国内第一个以水生植物和清水湖泊为研究对象的野外站。于丹和学生更加忘我,天天在不同水域上寻觅、收集制作水生植物的样本。“在中国,只要是大一点的水体,无论是江河还是湖泊,我们都到过。”目前,于丹团队采集到的样本已经有17万个,占全国总数的65%以上。

1998年的特大洪水使梁子湖的水生植被覆盖率骤降50%。次年春天,于丹开始实施梁子湖植被生态恢复工程。通过人工种植水草来净化水体和水质。种草比采草更难,需要完全潜到水底,用手刨坑,有时要潜好几次才能种好一棵水草。“种草要遵循严密的流程,每年要采集种子,保存、浸泡、培养幼苗,再到湖里种植。如果拿了种子就往水里撒,就会被鱼当做饵料吃个精光。”于丹说。如今的梁子湖共有282种水生高等植物,超过英国、日本等国全国水生植物种类的总和。

于丹和学生们在梁子湖设置了300多个监测点,针对大气环境、水生植物群落的调查从未间断。精准的数据、科学的分析为湖泊生物群落重建和生态修复研究提供了依据。他们还为推广“种草治污”建起了物种资源库。总结梁子湖的治理经验,于丹提出了湖泊治理“抓紧治‘小病’,分期治‘重症’,保住‘生态本钱’”的新思路,其中“一湖一策”更是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治理方针。

如今,梁子湖内80%的区域被水生植物覆盖,水下草原清晰可见。湖水整体恢复到II类水质,50%为I类水质。2009年,对水质要求极高、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在梁子湖高密度、大面积出现。世界自然基金会来此考察时,惊讶于梁子湖湖水之清澈,水草之茂盛,称赞其为“水下原始森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