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既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又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必须进一步抓实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特别是要发挥好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主体作用
李克强总理日前致信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指出,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国家现代化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努力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
发展是硬道理,保护生态是底线。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意味着生态环境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生态环境属于公共产品正在成为社会共识。如今,国家强调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既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又符合世界发展潮流。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生态环境问题愈发牵动众人的神经。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人们在享受工业文明物质成果的同时,也品尝到了水体污染、酸雨烟尘、物种灭绝等生态恶果,教训尤为深刻。后来,这些国家逐步意识到统筹兼顾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纷纷通过加强立法、完善政策、经济转型、增加投入、强化宣教等,逐渐步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的正轨。
我国决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老路。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不高、环境容量有限的国情日益显现,饮水不安全、雾霾频现、土壤污染等问题不时见诸报道,人民群众对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呼声和要求越来越高。
无论是从西方国家经验来看,还是从我国发展实际和人民要求出发,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已经十分必要。此举不仅功在当代,而且利在千秋。要打造好生态环境这一公共产品,必须进一步抓实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特别是要发挥好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主体作用。
首先,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真正视为“五位一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履行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责任。特别是,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理性看待经济发展速度,更加关注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制定重大发展规划和进行重大工程建设时,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其次,保证环保方面的财政投入。应做到清偿生态旧账,不欠环境新账。通过财政投入、税前列支、发行债券、自愿捐赠等途径,多渠道增加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投入,强化资金绩效管理,使环保资金效益最大化。
第三,创新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要完善生态环境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细则和相关办法,并严格执行落实;完善相关的财税、金融、科技、产业、价格等政策,如完善绿色信贷、改革资源税、鼓励碳汇交易、适时出台环保税等;尽快形成反映资源稀缺性程度、市场供求关系、环境损害成本和治理修复效益的资源性产品合理定价机制;探索通过参股合作、政府采购等方式,丰富生态环境公共产品的产出方式。
第四,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国际合作。应深入推进国际环境公约的履约,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国际组织的合作,充分引进环境保护与治理先进经验和技术,携手应对气候变化。
在强调政府主体责任的同时,仍要看到打造良好生态环境公共产品,需要全民的参与与维护。人民群众在享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同时,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广泛地行动起来,通过开展环境保护志愿服务、倡导低碳环保生活等方式,为生态文明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只有全社会形成改善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和习惯,才能积聚起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强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