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7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编剧愤怒有谁知?
□ 赵凤兰

要获得经济尊严和人格尊严,不仅要靠法律维权,更重要的是用作品说话

讨薪的不只有农民工,还有编剧。如果聆听过编剧维权大会,你一定能领教什么叫才思敏捷、口若悬河,他们义愤填膺、激情四溢的演讲与口才令人叹为观止。

近日,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牵头组织的《国务院法制办公布著作权法修改稿》征求意见讨论会,让人再次被编剧们唇枪舌剑的口才所折服。近十位活跃在一线的知名影视编剧在现场口诛笔伐,声讨编剧的著作权益。究竟要有多少委屈才造就这批文思如泉的出色“辩手”?编剧界活跃着这样一群有卓绝之能的才子,又有什么样的本子写不出来呢?

编剧们的维权“血泪史”可以追溯到10年前。早在2004年,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就发起过中国编剧维权运动。在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之际,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又出台了一个电影宣言,强调编剧们的自主自律,不要相互倾轧,要团结,不要只认钱。2008年在北京召开的编剧维权大会更是将编剧维权推向了高潮,80余位国内著名编剧曾集体吐苦水,为编辑职业“叫屈”。这次,编剧们再次维权的缘起,是因为修订中的《著作权修改稿》没有将“剧本”纳入“文字作品”,“剧本授权许可”被砍掉,“摄制权”被取消并到“改编权”。

在开个维权大会抱怨外,编剧们似乎对自身的权益保障和地位改善仍然毫无办法,他们有的只是“决定不再保持沉默”的优雅,和决定“愤怒”的沉默,谷建芬、徐沛东挺身而出赢得原创音乐的权利则成为云雾缭绕中的“灯塔”。尽管中国编剧发出时代的怒吼、编剧集体向侵权行为说不,但光怪陆离的影视界似乎依然我行我素,该强势的仍然强势,编剧们依然生活在黯然失意的角落。

更有甚者,名噪一时的演员宋丹丹和编剧宋方金的“二宋之争”甚至被炒成了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编演之争一度升级至“拍戏要不要剧本”的论战,激起编剧们“被砸饭碗”的群愤。不少人认为,国产影视作品之所以跟风模仿、烂片迭出、整体实力孱弱,是由于整个行业被资本绑架,金钱至上,不重视原创,不观察生活、思考人生,缺失职业道义所致。

如此看来,影视业要真正成熟壮大起来,首先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培养一个成熟的有秩序的影视文化市场。编剧维权不能靠声明,也不能靠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更不能靠合作方主动配合,而要靠自己的法律意识,靠专业人员的高质量专业服务。只有防范措施到位,合同条款保护严谨而又具备可操作性,损失就会减少很多。

其次,编剧要擦亮眼睛寻找靠谱的合作者,为作品寻觅靠谱的拍档。影视界编剧和导演长达二三十年“捆绑”式神交的例证也大有人在,像张艺谋和刘恒;冯小刚与王朔、刘震云。冯小刚曾对刘震云坦言“电影是文学酿造的果实”;刘震云则笑称“文学作品遇上了冯小刚就像坐上了火箭”,他们互相成就,实现共赢。此外,编剧们还要更好地掌握影视艺术语言的规律,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质量。要获得经济尊严和人格尊严,不仅要靠法律维权,而且更重要的是用作品说话,归根结底,优秀的作品才是编剧们最有力的筹码,它比一腔空洞的泄愤要有力得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