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7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稳住两个主体 托起国人饭碗
本报记者 乔金亮 杜 芳

夏粮十一连增是在粮食生产面临诸多压力的条件下获得的。如何保持住这一大好形势,不断夯实粮食生产的宏观基础和微观基础,调动主产区和种粮农民两个主体的积极性是持续稳产增产的关键。

压力多大

虽然粮食连年增产,但保障粮食安全的复杂性丝毫没有减弱,调控难度不断加大。从国内看,粮食是资源密集型作物,水土资源的约束在加大。国外市场的冲击也在加大。从2011年开始,我国已成为小麦、大米和玉米等谷物的净进口国。2013年谷物进口达到1400多万吨。同年,大豆进口量为6338万吨,对外依存度超过80%。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一军教授认为,未来在最低收购价及成本增加的推动下,国内小麦价格还将进一步上涨,国际竞争力会继续下降。

粮食需求刚性增长。据测算,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每年增加粮食需求约80亿斤;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每年新增饲料粮需求60亿斤左右;随着粮食用途拓展,每年因粮食深加工增加的需求在100亿斤以上。

种粮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下降。据统计,由于物化成本与人工成本“双涨”,小麦、水稻、玉米三种粮食每亩净利润分别仅为118元、371元和263元。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黄鸿翔认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攀升,农业土地租金不断上涨,农业生产经营所需物化投入、设施投入、社会化服务明显增多,同时,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农忙季节请工难,人工成本快速提高。

在哪种粮

目前,全国75%以上的粮食产量、80%以上的商品粮、90%左右的粮食调出量都来自13个粮食主产区;400多个产粮大县的粮食单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左右;曾经的“粮仓”已由长三角和珠三角转向了黄淮和东北地区,过去的“南粮北运”已变成“北粮南运”。传统的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自给能力持续下降。如何夯实粮食生产的宏观基础?人们把目光聚焦在主产区、产粮大县上。

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认为,解决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问题,核心是利益调节。现有政策主要是“加、减、建”三个字。“加”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奖补力度。“减”是减轻主产区财政负担。目前已全面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同时降低基建投资配套比例。“建”就是要加强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现有政策基础上,需要创新对产粮大县的政策扶持体系,着力解决“种粮大县、经济弱县”的问题。专家认为,今后的政策要着力研究“补”和“联”。“补”是补偿主产区生产的商品粮,由中央财政、主销区、主产区共同承担;“联”是要建立主产区与主销区联动机制,鼓励主销区与主产区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区域合作关系。

发展主产区,并不意味着放松非主产区。主销区也应确定粮食面积底线,确保一定自给率,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谁来种粮

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有个论断,种粮要把良田、良种、良法、良人相结合。审视这句话,“良人”最关键。如何构建粮食生产的微观基础,在稳定传统种粮队伍的基础上培育新型种粮队伍,是粮食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认为,粮食安全问题需要通过土地制度、金融体制、科技体制等领域的一系列改革来解决,而所有的政策最终都会落在创新农业经营主体的改革上。

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把分散的作业统一起来,农民专业合作成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目前全国农民合作社达82.8万家,实有成员占全国农户总数的四分之一。江苏省的调查显示,规模经营的小麦每亩作业成本比分散经营减少35元,种子成本减少47元。

培育社会化服务主体是稳定新型种粮队伍的重点。目前,全国公益性服务机构已达15.2万个,经营性专业服务组织超过100万个。种粮队伍不仅享受到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控等公益性基础服务,还享受开展农机作业、农资供应等经营服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