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理论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4年7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需要探索新路子
吴绍棠 李燕萍

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一方面应修炼内功,另一方面需要“借梯子”,探索新路子,在大力发展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上下功夫,为中小企业创新塑造良好的后天环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亟待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然而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却面临严峻挑战。据相关调查显示,近60%的中小企业研发投入没有实现增长;超过3成的中小企业经营者认为,“创新动力不足”是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小企业具有创新的内在要求,但其创新不仅受到研发资金短缺、创新人才缺乏等先天条件不足的制约,而且面临着区域创新体系不完善、技术中介机构不健全等后天环境不给力的考验。为此,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一方面应当修炼内功,弥补先天条件的不足,另一方面需要“借梯子”,大力发展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创新创造良好的后天环境。如此双管齐下,才能“众人拾柴”点燃创新之火。

从后天环境来看,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是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国家或区域创新系统的一个重要元素,对实现创新资源高效配置、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在创新活跃的国家和地区,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表现异常活跃,均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为国家与地区稳健发展贡献巨大。

然而,当前我国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普遍存在“三少两低”的问题:一是缺少整体发展规划,尽管一些地方围绕自身优势产业搭建了一批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但各地方各自为战、平台间单打独斗,尚未形成地区间优化整合与平台间协同服务的局面。二是战略性平台偏少,尤其是高端研发平台总量偏少,且动员与整合本行业、本区域创新资源力量不足,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对创新的高层次需求。三是平台高端人才缺少,受限于规模小、知名度低、影响力弱,大部分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缺乏高端人才,特别是研发平台、检测认证平台等对高端人才尤为渴求。四是平台市场化程度低,未能有效实现市场化与企业化运作。

针对当前我国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需要我们探索一条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的新路子,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第一,需要加强对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协同治理。加快制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整体发展规划,构建一批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尽快出台相应的平台准入、认定评估、开放共享、政策优惠、监管促进等实施细则,从制度层面保障平台持续健康发展。充分挖掘现有平台潜力,建立区域性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协作共享网,形成一个整体但各平台保持独立性的综合大平台,集中与优化各类创新公共服务,推进平台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共用。推进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运作模式的市场化、企业化,鼓励一些运作成熟、知名度高的平台建设新的项目或设立分支机构,理清现有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提高平台的市场化程度。摒弃“重平台建设、轻平台管理”的做法,改变只重开始、不重过程与绩效的财政扶持方式,建立平台动态支持机制,激励平台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针对中小企业共性创新服务(如中试、检测、认证)需求,可考虑采取政府直接购买创新服务的方式支持平台发展。借助现有人才计划支持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并对平台人才实施“四个优先”的激励政策:科技项目优先、科技成果奖励优先、人才项目优先、职称评定优先。加大财政支持的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学仪器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向平台开放共享的力度,并将此纳入其绩效考核范畴。组织开展平台领导团队培训,打造跨平台的交流与学习体系,不断提高平台领导团队的专业管理素质与卓越领导能力。

第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需要不断提升创新服务能力。紧紧围绕和响应中小企业创新需求,不强调服务项目多而全,而是集中资源打造一两项“专、精、权威”的服务项目,使中小企业真正感受到这种创新服务就是其需要的服务。平台在初期服务水平一般的时候,应以服务要求较低的小企业为主,随着服务水平的逐步提升再拓展服务范围,逐步打响自己的品牌,有实力的平台也可以实现高起点经营。广泛建立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协作关系,共享集成其专业知识、优势人才和技术开发、检测、中试设施。积极组建或参与地区性、国际性的产业组织,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提升平台参与国际竞争的话语权。有实力的平台应当积极开展兼并重组工作,组建区域性、全国性甚至是国际性大平台。建设与培育一支高素质的专职队伍,充分调动人才队伍的服务积极性。

第三,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发挥行业协会、产业组织的纽带作用,支持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发展。高校、科研机构应完善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等创新资源向社会开放的规章制度,主动寻求与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合作,提高创新资源使用效率。此外,金融机构也需要深化对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融资创新,开发针对各类创新服务的多元化信贷融资产品,改进和完善对创新服务的授信模式。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