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 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7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货郎电工”王炳益
本报记者 吴秉泽 王新伟

初见王炳益,只见他穿一身橘黄的工作服,黝黑的脸上始终带着淡淡的笑容。

今年36岁的共产党员王炳益,是贵州省榕江县兴华供电所综合配套班班长。他14年如一日地用脚“丈量”着月亮山,为大山深处的群众守住光明、捎带货物、传递信息,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货郎电工”。

2000年,王炳益成为兴华供电所的一员,负责抄表、巡线及抢修工作。由于熟悉水族、苗族的语言,王炳益主动“承包”了最偏远的4个村。这些村寨散落在莽莽月亮山间,绝大部分村寨不通公路,山高林茂路难行。“上坡登上天,下坡到河边。两边能对话,走路要半天。”王炳益抄表之路的艰苦可想而知。

从兴华供电所出发,先乘船渡过八蒙河,涉溪水、翻大山,穿过大片原始森林,走出大山时已到黔南州三都县,最后乘车回到兴华供电所,一趟下来,最快得3天,有时候要一个星期。

“从八蒙村到上下午村的下午村民组,就得过八蒙河109次。”王炳益所行之处,很多地方没有路,只能就着河道前行。冬天,河水冰凉刺骨;夏天,河里充满危险。“如遇暴雨,河水涨到齐胸位置。”每遇此境,王炳益只能脱掉衣裤,将随身携带物品举过头顶,小心翼翼地过河。

过河难,爬山一样难。榕江县供电局的宣传干事吴忠亮,曾经用4天跟随王炳益走过全程。“几十里山路都看不到一户人家,手机也没信号。爬山的时候,不敢抬头望,怕丧失走下去的勇气。”而这样的路王炳益已连续走了14年——每月两三趟,每月行程近300公里。

尽管山高路远,但群众用电有故障时,只要一个电话,王炳益都会以最快的速度为群众排忧解难。

2010年除夕上午,王炳益负责的上下午村停电。接到抢修电话后,王炳益顺着河道一路急行,花了7个多小时赶到故障点,将线路抢修完已经是傍晚5点多,回家已不可能,又不想打扰群众,就在山上度过了除夕之夜。

“只要看到乡亲们家中的灯亮着,我心里就感到温暖。”王炳益觉得自己的辛苦值。

每次出门,除了工具包,王炳益还背着一个黑色袋子,里面装满了牙膏、食盐、洗衣粉等日常生活用品,这些都是大山里的群众托王炳益捎带的。“山里的乡亲们出来一趟不容易,走乡串寨的时候顺便帮忙捎点东西,举手之劳。”而实际上,这家一包盐,那户一盒药,王炳益的袋子每次都得重二三十斤。

王炳益捎进山里的,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还有致富的信息。2008年春,王炳益在摆乔村遇到了正为脱贫发愁的村民冷明松,想到最近香菇比较俏,外面有人因此富起来了,王炳益便建议冷明松种植香菇。在王炳益的帮助下,冷明松当年就赚了3000多元。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