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宏 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7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防汛增“耳目” 测报更精准
我国已建成8万多处雨水情报汛站
本报记者 张 雪
7月8日,民兵抢险救灾分队在黄河防汛实战演练中进行装抛铅丝笼演练。 冯小敏摄(新华社发)

记者日前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值班室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密切注视着全国汛情变化的情况,哪里是降雨的重点区域,超警河流的水位变化过程等信息一目了然。与此同时,遍布各地的水文监测装置正源源不断地将水位、雨量等数据传输回来,工作人员通过模型分析,洪水的量级,洪峰的预计到达时间等情况尽在掌握。

提高预知能力,是科学防御洪涝灾害的基础。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张志彤介绍,预测预报是重要的防洪非工程措施,我国始终保持着较大的建设投入力度,现在已实现了雨情汛情信息的自动化、全天候实时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有效提高了预报精度,延长了预见期,极大地强化了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及时性和可靠性,提升了指挥决策的科学性和主动性。

以长江流域为例,过去的水文监测基本上靠“人海战术”。而如今,全流域超过1600个自动监测点,已实现水位、雨量自动采集、自动传输和自动转发,水量预报精确度达到了几百立方米以内,水位预报达到厘米以内,准确率达到99%。100多个监测报汛水文站全部实现自动化测报,从开始测流到数据传至国家防总,仅需25分钟,时间是过去的十分之一。

“这些年,我国新增了不少防汛的‘千里眼、顺风耳’,它们的应用使预测预报更加准确、及时,避免了盲目调度。”张志彤介绍说,目前,我国已建成8万多处雨水情报汛站,通过资源整合和数据共享技术,信息传输总量比2010年增加了10多倍,利用数据库交换技术,实现了中央、流域、省、地市4级水文数据的全面、高效、准确交换。大江大河1700多处具有预报功能的水文测站已全部整合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可每日两次实时发布水文预报,合格率达到90%,最长预见期延长到了7天。大型水库、防洪重点中型水库和流域、省级以上水文部门使用数值预报和数字模型技术,建设了覆盖主要江河湖库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和水库洪水调度系统,实现了水情预警及洪水编号信息的社会化实时发布。

广东省今年新投入运行了三防信息接收应急保障系统,可向各市、县、镇实时发布汛情信息,对雨量大的地区,工作人员还可通过电话进行点对点部署。“我们地处山区,山洪往往来得快、来得猛,如果能预知灾害的发生,就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委书记伍文超介绍说,三防信息接收应急保障系统投入运行后,能把防汛视频会商从省向市、县、镇延伸,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到基层。“接到预警信息,我们铜锣手会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一旦出现灾情,我们会鸣锣提醒村民,按照预案组织大家及时转移。”阳山县湖洞村党支部书记黄金形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