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蜀山森林公园西扩区,栈桥曲折,碧潭生烟,花香怡人,鸟鸣鱼游,触目皆美景……谁能想到2006年以前这里曾经是零落的自然村庄。
“高新区变了!”家住梦园小区的徐洋感慨地说,2005年搬进小区时,这里比较偏僻,楼少、人少,车也少,而现在,购物中心、大型卖场就在自家附近,出小区门就是美食街,人流、车流不息,到处都是一派繁荣景象。
经过23年的发展,合肥高新区这个昔日的“工业孤岛”,正从单一“宜业”向“宜居”“宜业”转变,进入产业、城市和人居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工业孤岛”破题
铸就“工业发展主引擎、创新发展新高地”,是合肥高新区为之奋斗的目标。20多年来,以科技立区,以产业强区,以创新兴区,合肥高新区逐渐发展成安徽省最大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中部地区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风向标和领跑者。
在这里,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已发展至8000余家;德国大陆轮胎、日本三洋、日本NSK、美国3M、英国MICC、格力电器、美的电器等一大批世界500强项目相继落户,产业高地强势崛起,奠定了雄厚的工业基础;公共安全、太阳能光伏、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后来居上,魅力尽显。这都是合肥高新区建设者白手起家取得的成果。
然而,“由于建区伊始我们专注于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和城市配套发展基础薄弱,逐渐暴露出不足”,高新区建设发展局副局长马建华说。
一位生活在高新区的老人告诉记者,前些年,高新区没有一座像样的综合性医院,从小学到高中,没有一座名校,唯一的大型超市还建在长江西路边上,连买个菜都要跑很远的路。
朴素的“抱怨”,道出的是高新区发展当中的历史局限和“软肋”。“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哲人亚里士多德如是说。马建华表示,“城市规划是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产业布局的问题”。新近编制完成的高新区总体规划提出了“建设中科智城、打造江淮硅谷”的战略目标,确立了“一核两翼”的整体布局。
按照构想,合肥高新区一方面着眼于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把高新区建设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和创新发展的新高地。另一方面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形成产业功能区、服务功能区、生活功能区、生态功能区的合理空间布局,将产业发展与未来城市发展紧密结合,打造合肥大都市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型城区,实现由单一功能的产业发展初级形态向现代城市功能区的转变。
产城融合快马加鞭
实际上,合肥高新区产城融合的步伐早已迈出。2005年,合肥高新区正式开始启动大蜀山西侧35.8平方公里“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的规划建设,发展战略中心逐步西移,拉开了合肥市西部组团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大框架。
特别是2011年以来,合肥高新区直面城区发展的“短腿”,抢抓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开启了打造一座宜居、宜业现代化新城的突围之路。高新区主动出击,目标直指总投资5亿元以上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商贸服务业、五星级大酒店、优质居住、学校、医院项目,先后引进27个现代服务业项目。
2012年5月28日,是合肥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2座大型城市综合体、2座星级酒店、1座体育活动中心……多达9个现代服务业项目集中开工,合计总投资达91.42亿元。
在合肥中加(国际)学校施工现场,记者看到校舍主体工程已建成,正在进行室内装修,今年9月,该学校将迎来首批学生,并成为合肥市首家国际化教育学校。向北3公里处,高新区首个三甲医院——安徽医科大学一附院高新医院建筑群正在紧张地施工,预计2015年建成投入使用,床位数达到2500张,可为80万高新区居民带来优质的医疗资源。
放眼高新区全境,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肥第七中学、安医大一附院高新医院、体育活动中心等教育、医疗、体育项目迅速布局,铿锵拔节;砂之船奥特莱斯、太平洋森活城、祥源城、长安汽车综合体等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相继落户;保利、绿地、绿城、中海、华纺等房产巨擘乘势而至,大手笔项目豪迈崛起……
“未来,我们要把园区建设成为创新能力强劲、高端产业发达、国际化水平较高、城市功能完备、创新人才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强、社会和谐稳定、人居环境优美、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色的现代化科技新城。”高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兵说。
宜居宜业新城初显
环抱大蜀山森林公园,坐拥王咀湖、柏堰湖两大千亩水面的生态湖泊,蜀峰湾公园、天乐公园等六大公园点缀版图……合肥高新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生态保护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着力推动绿色发展,推动人居环境改善,建设环境优美和谐美好的幸福之城。
高新区舍弃优质商业用地,高起点规划引领园区环境建设开发,将大蜀山森林公园面积扩大至1.3万亩。同时在园区内持续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使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8.36平方米。
实施“绿色招商”,对于不符合高新区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一律婉拒门外。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区域整体定位,推进区域内各类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积极引导企业将清洁生产、废物资源化等技术贯穿到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实现污染排放的最小化。
同时,高新区率先在全省开展环境污染责任险、建立重点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与重点服务业签订“环保行政服务合同”,出台环境友好型企业、节能改造企业、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等的奖励政策,鼓励和支持园区企业进行节能降耗、节能改造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记者了解到,2010年合肥高新区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实施“金太阳工程”,通过在20栋屋顶18万平方米面积上装配13.58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万吨;利用地源热泵、光导照明等先进技术,打造“创新大厦”、“两淮豪生酒店”、复兴家园等节能建筑典范,推广建筑节能理念。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高新区PM2.5平均水平在78微克/立方米,尽管不尽如人意,但已经是合肥市空气环境质量最好区域。2014年,高新区获批成为中部首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在竞争与自我超越的道路上,合肥高新区不断刷新着成绩,奔向目标——让百姓在这里宜居宜业,生活得更加美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