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7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就业在村里 天天有钱赚
本报记者 李万祥

7月3日下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霍城县惠远镇央布拉克村“就业工场”薰衣草加工生产车间里的缝纫机“噔噔”地响着,十几个维吾尔族妇女正在努力赶工,忙得不亦乐乎。心灵手巧的米亚莎是这个团队的负责人,她一边忙着自己手里的针线活一边说,“努力干的,一个月能挣1500元到2000元,干得好挣钱就多。”

通过设立“就业工场”,发展轻纺工业,让少数民族妇女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正日益成为霍城县吸引广大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有效方式。“‘就业工场’利用村、社区闲散土地、空置办公场所新建或改建而成,主要吸收和培育民族刺绣、民族手工艺品等各类投资少、见效快、用工多的劳动密集型小微产业项目。”霍城县人社局副局长王建雄告诉记者,这重点解决的是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青年群体,尤其是少数民族妇女就近就地就业。

央布拉克村总面积480平方米的“就业工场”,是在原村委会所在地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设有小花帽、薰衣草产品加工生产车间、民族服饰制作车间等。

“‘就业工场’刚启动不久,订单就源源不断。现在我们已经和伊犁的两家公司达成了长期合作意向,小花帽第一批就签了近20万顶,薰衣草香枕签了2万多个。”霍城县惠远镇党委书记王永祥告诉记者,“就业工场”就是要保证当地妇女天天有活干、月月有钱赚、年年有增收。

有了“就业工场”,还要关注就业市场。霍城县在当地电视台专门设立了“就业频道”,“以前我们都是通过张贴小广告来招工,现在有了电视就业频道,企业用工的路子就更宽更广了。”赛里木湖大酒店办公室主任尹慧君说。

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就业平台、开通就业频道等措施,霍城县正力争完成全年新开发就业岗位5000个,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800名,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9.6万人次,劳务创收5.4亿元的目标。

“‘就业工场’在解决就业的同时也发挥孵化作用。通过在家门口就业,慢慢转变妇女观念,鼓励走出家庭、走出社区、走向企业、走向市场。”霍城县委副书记崔荣国表示,“就业工场”可将小作坊扶持发展成为企业,企业做成后可进入中小企业创业园,如果企业做大了还可以进入经济开发区,“下一步我们要成立创业扶持基金,发放小额贷款,配套服务也将进一步跟上。”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