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7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丝路明珠沙变金
本报记者 金 晶 拓兆兵
7月3日下午,中卫市金沙岛度假区内,环卫工人正在清洁维护水面。这里位于腾格里沙漠湿地核心区,是当地著名的休闲度假场所和婚纱摄影基地。 本报记者 王 晋摄

奔流不息的黄河水穿峡越谷,自黑山峡流入宁夏中卫市境内,然后一个急转,由汹涌转为平缓,造就出独特的丝路景观——沙坡头。

沙坡头位于宁夏、内蒙古、甘肃三省(区)交界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据考证,新发现的几段丝路古道遗址就位于沙坡头区迎水镇至甘塘地区,至今车辙犹存。站在沙丘上,望远山绵延,观近处沙海,耳畔仿佛响起当年丝路商旅的驼铃声。

很难想象,如今的沙漠景区曾为患甚烈。沙坡头曾是“沙多愁”,43岁的黑林村村民廉怀忠回忆说,他上小学时,由于风沙很大,把人的脸打得生疼,“很多孩子都是哭着去上学的。”

“那里沙多风大,一次大风沙就可以把铁路淹没。”我国近代气象科学、地理科学的奠基人竺可桢曾这样描述沙坡头。

为保证包兰铁路通行,也为了打造宜居环境,上世纪50年代,科技人员开始进入沙坡头研究防沙治沙,并在沙坡头治沙过程中发明了独特的治沙技术——麦草方格。

把废弃麦草一束束呈方格状铺在沙地上,再用铁锹插进沙中,留麦草的三分之一或一半立在四边,把方格中的沙子拨向麦草根部,麦草就牢固地竖立在沙地上。根据大风扬沙的弧线原理,方格四周的麦草阻挡了沙子对方格内的入侵,被誉为人类治沙史上一项创举。

“风沙危害是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及国家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减少沙尘暴的发生事关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建设的成败。”中科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国家重点站站长李新荣说。他从事防沙治沙近30年,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巨变。

近年来,沙坡头站陆续提出降水小于200毫米沙区无灌溉植被建设的关键技术,干旱和极端干旱区生态重建和恢复的主要措施、沙地表面生物土壤结皮盖度保持60%的植物固沙与生态重建模式等一系列治沙成果。其中,生物土壤结皮固沙技术,如同在沙上铺了一张“生物地毯”,不但使固沙时间缩短到1至2年,还达到了“沙面稳定、生态环保、一劳永逸”的恢复目的。

如今,这些成果广泛适用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风沙危害区的生态重建。每年约有20至30位来自沿线国家的学员来此学习。

治沙还要用沙。7月3日,记者冒雨来到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沙漠光伏发电产业园区,看到每块太阳能光伏板的下方,都用麦草方格固定,一排排绵延千米不绝,成为新的沙漠工业风景线。

吹尽狂沙始到金。沙坡头景区是国家首批5A级景区,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这里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景观为一体,既有西北的雄奇,又兼江南的秀丽,成为中卫旅游的“金色名片”,仅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沙坡头接待游客就达到8.7万人次,同比增长了26.12%。整洁的城市环境、便利的旅游服务等,让中卫成为一颗闪亮的“丝路明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