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蓝领的收入超过白领现象无可厚非,说明劳动力市场对蓝领的需求更旺盛,蓝领的供应相对稀缺,并非是“对知识的不尊重”。但这一现象也反映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人力结构变化之间的不匹配,以及教育培养与市场需求不适应等现实问题
有媒体报道,时下一些大城市的快递员、拉面师傅等劳动者月薪过万元,而会计、文书等普通白领月薪只有几千元。这令不少人感到惊讶,并认为这一现象类似上世纪八十年代“研究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是“对知识的不尊重”。
其实,部分蓝领的收入超过白领现象无可厚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水平主要受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影响。部分行业蓝领工资超过白领,说明劳动力市场对蓝领的需求更旺盛,蓝领的供应相对稀缺。但这一现象也反映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人力结构变化之间的不匹配,以及教育培养与市场需求不适应等现实问题。
劳动力市场对蓝领的需求缘何更为旺盛?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加快引进外商投资,逐渐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许多生产企业的技术含量较低,高度依赖充足而廉价的体力劳动。时至今日,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仍占有较大比重,蓝领工人的需求非但没有明显减少,反而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企业规模扩大,特别是服务业发展进步,需求还在不断增加。与此相对,技术密集型等企业发展程度有限,对白领需求数量还是较小。这种需求差异正是一些行业蓝领工资超过普通白领的潜在基础。
在劳动力供应层面上,尽管有2亿多农民工补充到城镇劳动力市场,但受到人口结构变动和高等教育发展影响,劳动密集型企业巨大的用工“胃口”开始难以满足。源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育政策调控,我国每年的出生人口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降低,新进入劳动年龄人口随之减少。在我国出生高峰时期的1987年,出生人口达2500多万人,当这些人在16岁之后进入劳动力市场时,2003年的新增劳动年龄人口约有2500万(不考虑死亡和国际迁移的影响)。而到1992年,出生人口降至2100多万,5年间就少生了约400万人。到2008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只有大约2100万人。劳动力人口整体较大规模减少,成为推高蓝领工人平均工资的重要因素。
普通高等院校扩招,也是加剧蓝领工人供应短缺的一个重要原因。高等教育是初次职业分流的重要界线,在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体制下,上过大学的人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如管理工作、文职工作等,很少从事体力劳动。在1998年至2013年的15年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从每年108万人增长到每年约700万人。受此影响,在新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中,能够从事蓝领工作的人口规模大幅下降,这也是近年来农民工短缺而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不过仍要看到,蓝领工资高过白领并非普遍现象。高薪蓝领职位更多处于劳动力非常短缺的行业中,如技工、快递员、厨师、月嫂等。这反映出技术型蓝领工人供应短缺更为明显。农民工已是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他们的教育水平还不高,职业稳定性较差,大都从事简单工种,难以胜任技术含量较高的蓝领工作,一时间还难以形成具有足够规模、掌握现代技术、符合发展需要的产业工人队伍。而我国的职业教育比较薄弱,接受职业教育的工人较少,这使得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师极为短缺。在巨大的蓝领需求和短缺的蓝领供应交互作用下,高级技师工资高就不难理解了。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发展,其关键在于改变过度依赖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路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同时,还应调整变革教育结构,面向劳动力市场需求完善技术工人培育机制,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