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7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傅廷栋:
油菜田里觅花香
本报记者 杜 芳

在华中农业大学的国家油菜武汉改良分中心试验地,每天一大早就能看到油菜遗传育种学家傅廷栋的身影,虽然已经年过七旬,他仍然坚持“下地干活”。遇到油菜开花的季节雨多,脚上的胶鞋沾满泥土有五六斤重,年轻人都吃不消,但是傅廷栋在油菜地里一干就是一整天。

遨游在油菜王国里,傅廷栋获得了无穷的乐趣。他在这里研究新的问题,寻找想要的答案,并有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包括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及其杂种、低芥酸三系配套等研究都在这里找到突破口。

傅廷栋始终针对如何提高中国油菜的产量展开研究。20世纪60年代,中国油菜平均每公顷产菜籽500至525公斤,不到发达国家平均产量的三分之一,这是一个巨大的差距,也表明国内的油菜产量还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当时,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已成为世界作物育种学的研究热门,傅廷栋也准备从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方面突破来寻找释放潜力的方法。但是这方面研究正遇到一个世界级的难题:缺乏合适的细胞质不育类型。“找到的细胞质不育类型要么是不育性难以稳定,要么是缺少可利用的恢复系,无法直接应用于生产。要实现三系配套,必须寻找新的不育系。”傅廷栋说。

傅廷栋和他的同事开始了漫长的寻找。每天他们都要在油菜田里一个个单株地仔细查看,找遍了已开花的数十万个单株,仍然没有发现理想的不育单株。

1972年3月20日,傅廷栋终于发现1株特殊油菜,雌蕊正常而6个花药都呈萎缩状态,他赶紧用手一捏,没有花粉!傅廷栋惊喜万分:这不正是自己苦苦追寻的雄性不育变异株吗?经过反复搜寻,他又找到18株有同样表现的植株。就是这个发现,揭开了国际“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的序幕。之后,这个研究成果逐渐被传播到世界各油菜生产国并被广泛应用于育种实践。在国际杂交油菜应用的过程中,美国、加拿大等国有相当比例的油菜品种是利用波里马雄性不育材料育成的杂种,傅廷栋被国际油菜界称作“世界杂交油菜学科带头人”。

直到今天,中国油菜杂交品种应用波里马雄性不育育成的杂交品种已有10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6亿多亩。目前,杂交油菜已占我国油菜总面积的70%。

深入田间搞科研是傅廷栋不变的准则。他坦言:研究没有别的窍门,搞农业就是要多下田,不下田是发现不了问题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