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产 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6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机器人来了,产业工人怎么办?
郑 杨
在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两台压铸机器人正在恶劣的高温环境里上料、下料,该岗位原来的工人流失率达69%。 本报记者 郑 杨摄

近一两年,珠三角制造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呈现井喷,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电子等诸多领域被广泛应用,需求年增速达30%。与此同时,珠三角工业机器人产业开始进入爆发式增长期,珠三角被认为是今后中国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之一。而当“机器工人”纷纷上岗之时,“无人工厂”是否将改变产业工人们的命运?从前“什么行业的工人将被机器人取代?”的疑问,如今又有了新解——那就是要在机器人时代保住饭碗,工人们必须随同产业一起“转型升级”。

一场声势浩大的制造业“机器换人”运动正在全国铺开,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从企业行为到政府推动。当美的、富士康、徐福记等行业龙头纷纷宣布“机器工人”上岗时间表,当顺德骄傲地宣称未来三五年将现机器人占领的“无人工厂”,当浙江省雄心勃勃地推进每年5000个“机器换人”项目……人们不禁担心:机器人进入工厂后,工人们的命运将被如何改写。

什么行业的工人将被机器人取代?看看广州市政府最新出台的规划,明确了是那些重复劳动、劳动强度大、有一定危险性的行业。但在成本重压下,现实远不止于此。在调查中记者发现,机器人甚至已经“入侵”高端西服定制这类以手工工艺见长的行业。或许现在应该反过来问:什么行业的工人不能被机器人取代?

不过,担心机器人带来工人“失业潮”或许尚早。一方面,多数制造行业里机器人密度还很低,离大规模“抢饭碗”还有相当距离。一项数据显示,世界前三大机器人应用市场韩国、日本和德国,平均一万职工机器人使用量分别为396台、332台、273台;而据我国相关规划,到2020年机器人密度才能达到100以上。另一方面,目前机器人所替代的大部分是简单劳动,而且是劳动力市场供应最短缺的部分,有专家认为,这恰恰解决了局部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 由此看来,机器人大规模取代工人还将有一个缓冲期,而这正是我国产业工人宝贵的转型期。要在机器人时代保住饭碗,工人们必须随同产业一起“转型升级”。

未来工厂里,“人+机器人”组合将是最普遍的劳动呈现方式,企业需要的是能够与机器人“共事”的人,即能够独立操作各种工业机器人的工人,甚至能够集成、维修机器人的高级技术人员。而当前,这类人才的缺口巨大。有机器人厂家诉苦,高级工程师千里迢迢飞去外地帮用户解决问题,有时只是一个开关不会使。

人才缺口不补上,机器人产业就不可能真正铺开,这已成为机器人行业里的共识。佛山一家机器人企业负责人曾估算,当地一家水龙头厂用50套机器人抛光系统,需要操作、维修、保养机器人的专业人员150人。推而广之,全国规模以上生产水龙头企业超过500家,仅此领域需要机器人专业人员超过7.5万人。可见,工人们如果能成功实现“转型”,施展拳脚的天地仍然广阔。

如何使传统工人实现“升级”以适应机器人时代?专家认为,这需要企业与高等院校联手,通过资源整合,快速为行业培养、输送和储备人才。在珠三角,已经有企业看到了机器人技能培训中蕴藏的“金矿”,在学校与企业间搭桥,结合双方优势,为人才提供理论培训与实践平台。

工人们也应顺势加强自身学习。机器人时代,你想成为机器人的“主宰者”还是“助手”?这其中技术含量的差异将带来岗位、薪酬的天壤之别。懂得管理、集成、维修机器人的专业人才将成为企业高薪争抢的“香饽饽”,而单一操作机器人的工人则会沦为车间的最底层。一位企业家说得好:“工人不会因为新设备的到来而被淘汰,而会因为不适应或不学习而被淘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