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财富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6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点金石、试金石
齐 平

有一手“装船12亿瓶啤酒零破损”绝活儿的青岛港,这次一不小心碰翻了“多米诺骨牌”:一家主营铝土矿贸易的中小企业,用总货值几亿元的氧化铝和铜,先后向18家银行进行重复质押贷款,获得上百亿信贷资金,造成数十亿风险敞口。青岛德诚矿业有限公司被调查,让诸多银行慌作一团。

如果不是诸多富于戏剧性的巧合,比如南非标准银行正准备向工行出售大宗商品业务,却突然发觉自己中了埋伏;比如青岛港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当天,就迎头赶上这消息结果跳水破发,这起骗贷事件未必那么抓人眼球。因为在近年曝出的违规信贷案例中,重复质押融资已经是一个重复讲述太多的故事。

仓单质押贷款作为支持实体经济的一项金融创新,近年来得到各方鼓励,快速发展。

但渐渐地,作为融资抵押品的大宗商品,脱离了它们原本根据使用用途所确定的身份,而只扮演起同一种角色——点石成金的融资工具。在金融圈儿里,铁矿石、铜和黄金等已是炙手可热的明星,大豆、棕榈油、橡胶、镍、锌和铝等也不时客串。

又渐渐地,有贸易企业不满足于一比一的质押,发明出重复质押的玩法:与第三方仓储公司合作,为同一批货物开具多张仓单,然后到不同银行质押获取贷款;更厉害的还有空单质押,完全是无中生有地虚构仓单。

去年,长三角地区爆发了上百起钢材仓储企业虚开仓单、重复质押的事件,引发了信贷收缩和监管从严,但商品融资的大戏仍在上演:日前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2013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提及,“抽查25家黄金加工企业2012年以来虚构贸易背景,进行跨境、跨币种循环滚动贷款累计944亿元,套取汇差和利差9亿多元”。

比起要玩转很多金融和贸易技巧的信用证融资,仓单质押贷款算是低段位。但很多时候行骗就像比武,最简单的反倒是最管用的,就像降龙十八掌。

按照目前不高的中小企业贷款满足率来看,一家企业独得近20家银行垂青的概率,可说微乎其微。而青岛港融资骗贷案的主角德诚公司做到了。其成功的秘诀不外乎以勤补拙——一遍遍重复“仓单—质押—贷款”的动作,不停造假、造假不停。

按常理说,行骗次数越多,越容易穿帮。前有钢贸融资风波未定,后有铁矿石融资持续发酵,监管层已屡次提示贸易融资领域风险。对于以经营风险为生的银行来说,何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有人说是无知无畏,有人说是明知故犯。

贷款只认担保品的老规矩,必然催生出仓单重复质押的潜规则,这已是公开的秘密。这些脱离真实贸易背景的大笔融资,去向多半是房地产、民间借贷等高风险、高收益领域。银行未尝不知道自己加入的是一场击鼓传花游戏,只是他们都怀着同样美好的心愿:希望自己是接到最后一棒前顺利开溜的幸运者,希望高收益最终能够补偿高风险。

青岛港骗贷事件曝出后,一个堪称有趣的现象是:发现自己的抵押品不在了,大声喊疼的都是外资银行,而国内银行则大多莫测高深地“沉默是金”。

是不是金,一试便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