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区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6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峰村:修竹如堤护田园
本报记者 吴陆牧
文峰村村民正在田地里为马铃薯除草。 本报记者 吴陆牧摄

晨光洒下,光与影在山林中徘徊。汽车出重庆城口县城,沿着曲折的乡村公路在崇山峻岭中行驶,转过一道道峡壁后,文峰村出现在我们眼前。

这里是大巴山的腹心地带,四面环山,峡谷地貌。向山中远眺,茂密的竹林在微风中起伏摇曳,一幢幢农家小屋悠然散落其间。村支书李大伟说,文峰村九山半水半分田,地质结构特殊,以往汛期常有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

让李大伟记忆尤深的是2010年7月17日的特大洪灾,那天暴雨袭击了城口县,降雨量接近400毫米。文峰村大面积农田被毁,电力、通讯、交通、广播电视中断。“全村人惊慌失措,冒雨连夜撤离。”他说,如今村民们再不用担心山洪和泥石流了。

不担心是因为心中有数:文峰村方圆几十里的山地上,早已种上了竹子、灌木、槐树、松树等根系发达的水源林;县里和乡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村里的地质灾害点进行治理,修建800多米的河堤防排洪沟和1口大型的山坪塘;30公里的乡村公路已经实现了硬化改造,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文峰村面积不小,人口却不多。23平方公里范围内,四百来户人家散居在大山之中。生态环境变好了,村民们的生活也好起来了吗?在李大伟引领下,我们来到了位于半山腰的文峰村6组,这里的山地上种满了竹子,田地里则种着苞谷、马铃薯等农作物。

65岁的罗六刚老汉正在为竹子疏林。抬头看见我们到来,他热情地招呼着:“走,到我家的院坝里坐着聊。”老罗的家离竹林不远,是一栋两层的钢筋水泥小楼,白墙褐檐,灰色勾线,雅致清爽。“我家是去年刚从山顶上搬下来的,以前那房子是土墙,下雨都漏。”他说。

老罗一家3口原先住在高山上,路难行,房难住,种的苞谷和土豆只够自家吃。如今他们不仅住上了新房,收入也增加不少。他算了笔账:30亩笋竹一年可收入5000元左右;山上原有的土地种了10亩苞谷和土豆,加上家里喂养的几头猪,一年下来全家的收入超过2万元。

和罗六刚家一样,文峰村40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种竹,有的一年单卖鲜笋就有好几千斤,干笋也有几百斤,不少人因为种笋竹致富,全村九成农户建起了钢筋水泥楼房。

“我们利用自身地质和土质特点,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引导村民在山地、涌坑、河岸种植笋竹。”李大伟说。整个文峰村笋竹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一年可以生产70吨的干笋,产值有400多万元。

链 接

文峰村坐落于大巴山腹心区域,隶属重庆市城口县沿河乡,面积23平方公里,海拔1200多米。这里曾经是地质灾害的重灾区,老百姓全靠种田自给自足。近年来,该村鼓励和引导村民发展笋竹产业,向生态要效益,有效带动村民致富增收。目前,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420户年均收入近万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