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6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邱春林——
别让城镇化把非遗“化”掉

在城镇化进程当中,传统的文化业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的对象,却恰恰容易被城镇的规划者所忽略。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城镇化应该循序渐进,而不应是大跃进式的。以江西景德镇为例,现代陶瓷生产仍然是当地最重要的产业。如果没有陶瓷,当地靠什么富民?我们再回顾一下茶马古道上一系列的历史文化名镇,哪一个不是因为长期工商业的兴盛,因为传统文化产业的支撑,而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因为有市场,因市利镇、因市兴镇,这就是尊重市场经济的原则。同时,不能搞二元化,掠夺乡村。现代乡村文明迅速衰落,这是糟糕的事情。今后要城乡相辅相成,大城市、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三者协调发展。

城镇化应该重视业态的多元化。一个城市必须有包容能力,要允许一小块地方保留传统文化产业,让它有发展空间。传统文化产业帮助很多人实现了就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在物质、精神、经济、人文各个方面都可以为城市提供支撑。很多事实表明,很多地方的小城镇,只需要一到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能支撑起来,就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

创造性地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再造有文化特色的城镇。在新城镇的文化空间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大有作为。最典型的例子是四川绵竹的年画村。那个村庄环境优美,建筑全是提炼当地传统建筑的样式进行现代化的再创意,建筑上的彩绘都是绵竹年画。一到这个村庄,就觉得居住环境、工作环境乃至商业环境都很美,新型城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得益彰。

落实整体保护原则。新城镇建设当中,新城镇规划要与国家设定的文化生态实验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相关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在规划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和传承人要参与整体决策工作,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保留空间。

(本报记者 陈郁整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