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6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往城里挤 非遗何所依
本报记者 陈 郁

随着日前中国大运河项目和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世界遗产的总数已达47项,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

与此同时,城镇化进程的明显加快,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新的挑战。不留恋过去的辉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当下,促进其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发展,将是做好城镇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双方协调发展的现实之路。

挑战——

城镇化加快,非遗面临消失危险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供的数据显示,1978年到2013年,我国城市常住人口从1.7亿增加到7.3亿,城镇化率由17.9%提升到了53.7%,城市数量由193个变为658个,建制镇的数量从2173个变为20113个。而按此规划,今后几年之内,我国常住人口中,还将有1亿人转化为城市人口,使城镇化率达到60%。

随着城乡传统空间的变革,借此形成的文化空间及文化形态也面临不断调适的境况。工业化、旅游业、农村人口外流、移民、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使主要依靠心传口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极大冲击,正面临消失的危险。

“快速的土地城镇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陷入极大的困境。”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勤建说。问题主要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生活快餐化,传统日常生活审美语境丧失;美丽城镇空壳下,精神内涵流失等。

以苏州为例。按其新型城镇化规划,到2030年,苏州将要形成1个大城市、5个中等城市和10个小城市的规模。“城市是建好了,但几千个乡镇几年之内一下子就没有了,我们的非物质文化究竟依托在何处?”陈勤建很担忧。

村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聚居地之一。而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农村的青壮年大都进入到城镇就业、生活。“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城市人,城市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青壮年城镇化率高,就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新生力量减少,这同时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的衰败。”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邱春林说,“一个老村落,如果青壮年离去,不用两三年时间,空心化就会导致其精气神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怎么传承?”

创新——

与生活断线,最终只能进博物馆

6月14日,今年的文化遗产日活动在北京举行,活动的主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镇化同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城镇化都是国策。城镇化富国强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提高民众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两者并行不悖。”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王福州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镇化建设并非不可协调。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再创造”的属性,我们完全可以探索出符合非遗自身规律的各种保护实践方法,更好地实现城镇化进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发展。

面对城镇化对非遗传承发展的冲击,文化部已经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例如,对已命名的1986名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培训,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提高素养、提升境界。在非遗保护的基础上,争取有所突破,适应现代审美需要;针对惠山泥人日久掉色、蓝印花布放久褪色等问题,与院所合作,取得科技部等部门的支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用功能;开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色街区社区评选认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为现代生活服务等。

“笔墨当随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保留核心元素、原汁原味传承的同时,也面临发展创新的问题。不留恋过去的辉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当下,才能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文章。”王福州说。

“我们应该反思的是,如何恢复我们原有的生活?当然这种恢复不是强硬的。过去保护区的办法是行不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没有和我们的生活连在一起,终将只能成为博物馆里的东西。”陈勤建说。

发展——

体现差异性,传承保护也能富民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要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这种美丽关键是内在的文化的美丽,从观念到行为到意识。”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说。

苏州镇湖就是一个成功的新型城镇化案例。“那里有8000名绣娘,还有3000人从事相关的第三产业。这样的城镇化使得苏州刺绣这个非遗项目极具活力,非遗的传统文化产业在当地也实现了经济与文化的双重繁荣。”邱春林说。

“在保护理念上,要提倡整体性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小璞说,“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文化整体,项目涉及的所有文化元素共同构成文化整体;二是生态整体,要把非遗项目比较集中的乡镇、村落、街道作为重点保护区域,保护适宜非遗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

湖北省武汉市江欣苑社区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居民参与、市场运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社区之路。当年,社区邀请了湖北省内数十个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落户社区,为他们提供展示厅及工作室,并帮助产品寻找销路。“这些项目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仅武汉汉绣,去年销售收入就达900多万元。目前,我们已经接收了2万多名高校学生交流学习,带动居民学徒1100多人。”社区书记胡明荣说。

“必须把传统文化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当中。为什么我们的年轻人不爱看戏,不爱传统文化?就是因为缺少这方面的教育。”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刘文峰说。

“宁可小众化,也要保住其独特性,使得文化多样性这样一种生态得以保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