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6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待完善
苏竞翔

央行近日对招商、民生、兴业3家股份制银行也实行定向降准的消息,让许多人感到出乎意料。有观点认为,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获得了降准,意味着定向降准的效果已无异于全面降准。

如果通盘看待前后两次定向降准所覆盖的金融机构,无非可以分为两类:主要贷款对象已经是“三农”和小微的;或是贷款业务呈现向“三农”和小微明显倾斜趋势的。由此来看,尽管实际上获得降准的商业银行超出此前市场预期,但仍是针对特定实体的定向调节,并非广泛的放松流动性。

我国还没有完全市场化的金融市场,这使得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难以对出台的货币政策做出正确反应,必然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传导。因此,与其过多地讨论定向降准还是全面降准,不如想一想如何才能有效地把货币政策转化成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笔者认为,随着符合定向降准条件的金融机构的增多,央行从货币政策的层面为“三农”和小微领域获得更多的流动性支持打开了闸门。然而两次定向降准的意义更多还是在政策层面向金融机构释放引导信号。

尽管货币政策可以定向传导给金融机构,却无法保证接下去是否还能定向传递给最终的资金需求方。左右信贷投放的因素有很多,对于“三农”和小微的融资难题,绝不仅仅是向特定金融机构注入一点流动性就可以解决的。未来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应逐步由政府传导过渡到市场传导,从结构调整过渡到向价格型间接调控的转变。同时,还需要全面放开利率市场,建立金融机构存款保险机制。

当然,要真正打通从金融机构到“三农”和小微的“最后一公里”,除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需要健全,财税政策和监管政策的协同出手同样是能否成功完成这场流动性接力的核心环节。

(《农村金融时报》供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