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粮大县要想发展经济,关键还是要增强内生动力,真正念好“粮食经”
我国有13个粮食主产区、800个粮食生产大县,生产的粮食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是,产粮大县多数戴着贫困县的帽子,始终走不出“高产穷县”的困境。产粮大县要想发展经济,除了依靠国家的利益补偿发展粮食生产,关键还是要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从农业本身找出路,真正念好“粮食经”。
造成产粮大县经济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粮食种植效益低下,建立和完善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产粮大县政策扶持力度,是调动产粮大县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的有效举措,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不过,仅仅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这种单一的资金渠道,很难解决粮食生产大县的经济发展问题。产粮大县要想发展成为经济强县,须在利用好国家补贴政策的同时,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从农业上找出路。要激发内生动力,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
产粮大县经济发展的短板是工业不强,经济总量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要想向经济强县转型,必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但是一定要选准工业化发展的路子。充分发挥农业比较资源优势,要把与当地产业关联度大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作为突破口,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产业布局、人口布局统筹规划,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大力发展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提高农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地方经济区域布局,引导粮食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培育区域农业优势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产粮大县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在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在此基础上,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实现县域经济均衡发展,步履坚实地向经济强县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