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6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国人数最少的民族珞巴族:
古老文化在现代生活中传承
本报记者 夏先清 代 玲

拉弓、瞄准、松手……,随着一阵欢呼声,林东(音译)的箭头已射中了靶心。身着民族服装的他兴奋地一转身,和队友们击掌相庆。

林东是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的村民,珞巴族。5月28日,32岁的他和村民们组成珞巴一队,参加在南伊珞巴民族乡扎贡沟举行的响箭比赛。响箭已有2000多年历史,深受林芝地区藏族、珞巴族、门巴族人的喜爱。

珞巴族是我国人数最少的民族。据人口普查,我国境内实际能查到的珞巴族人仅有3100多人,其中米林县就有1800多人。而南伊珞巴民族乡,则是米林县内最大的珞巴族博嘎尔部落聚居地。

沿着宽阔的水泥村道,我们走进了南伊珞巴民族乡才召村。村子位于两座大山之间的平地上,一眼望去,满目葱郁。村道两旁,一栋栋红瓦木屋掩映在绿荫下,错落有致。透过半人高的围墙,还可以看到小院里的拖拉机、摩托车。

1985年,经多次动员,南伊沟山中的珞巴族人整体搬迁到了雅鲁藏布江边的才召村。“搬下山好,有吃有住,连种地都可以用机器了。”亚波老人乐呵呵地说。

由于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刻木结绳一直是生活在深山里的珞巴族记数记事的原始方法。“现在还结绳记事吗?”“早就没有了。1999年,整个南伊乡珞巴族青壮年就全部通过了县里组织的扫盲考试,除了珞巴语,都会一些藏语和汉语。”南伊乡副乡长、珞巴族的尼玛仁青告诉我们。

从原始状态步入现代生活,这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如何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呢?“不仅要对已有的进行保护,还要培养传承人,让其薪火相传。”现任米林县文化局局长的达勇,汉名卫建勇,珞巴族东娘部落人氏。据他介绍,珞巴服饰和珞巴始祖传说已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年长的一辈去世了,会的人越来越少了,这就更需要有人传承下去。”达瓦是珞巴服饰的传承人,从家里老人那儿继承了正宗的珞巴服饰技艺,目前已在村里收了4个弟子,悉心教授珞巴服饰技艺。他还兼授竹编和织布技术。

加英是珞巴族的叙事性民歌,通常用于歌唱神话传说、宗教生活等。随着老一代珞巴人的离世,加英的传承面临人才断层。“由于珞巴族没有文字,我们正尝试用影像、图片和藏汉文字来帮助珞巴族进行文化传承。”达勇介绍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