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4年6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生在这里继续闪光
——全国各地军转干部新岗位上创造新业绩
图为重庆市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专场招聘会现场。 资料图片

编者按 曾经一身戎装,保卫祖国,守护人民;而今脱下军装,发挥才智,建功立业。安置好军队转业干部,使他们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新的业绩,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历来高度重视军转干部的安置工作。如何发挥军转干部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近年来,我国军转安置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单位、先进人物。适逢第六次全国军转表彰大会暨2014年军转安置工作会议召开之际,本报特开辟专版,对其中的一些先进人物和先进单位典型予以报道。

熊厚礼——

永不掉队的老兵

本报记者 李万祥

熊厚礼是一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来自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秀江街道高士社区,是千千万万普通基层干部中的一名“义务兵”。

1981年,19岁的熊厚礼应征入伍。2002年,熊厚礼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已是副团级的他转到地方可以享受正科级待遇,但他放弃了政府安置的岗位,选择了自主择业。

“四十而不惑”。熊厚礼有自己的打算——党和政府培养了自己,转业后更要靠自己。“当过兵的人,就像是蒲公英的种子,飘到哪里都能落地、开花。我要做一名永不掉队的老兵。”

2003年初,熊厚礼住进秀江社区。小区里失窃现象频发,他就主动向社区申请,成立义务巡逻队,每天晚上12点到次日凌晨4点,在社区内义务巡逻放哨,从不间断。自此,社区再也没有发生过居民失窃被盗问题。

2006年,社区党支部书记找到熊厚礼,邀请他担任社区党支部组织委员,他答应了。居委会的活儿都是婆婆妈妈的琐事,可熊厚礼硬是拿出在部队工作时不服输的那股韧劲,打消了居民对他的质疑。

宜春市创建国家卫生城期间,熊厚礼发现社区一处比较偏僻的低洼地,长年污水淤积,杂草丛生。他抄起铁锹,与另外几名党员一起,将卫生死角变得整洁卫生。此外,他还组织几名退休老党员,成立“社区创建国家卫生城示范小组”,在社区植树种草,清理卫生,所在的小区成了“宜春市中心城区创建国家卫生城率先达标社区”。

正当熊厚礼满腔热情投入社区工作时,厄运降临。2009年,他在家人的劝说下去医院做检查,被确诊为癌症晚期。从未被困难打倒的他陷入了犹豫、彷徨。但是,部队的教育和熏陶,练就了熊厚礼坚韧的性格和意志。他仍每天照常到居委会工作。大家知道他的病情后,都劝他多休息,可熊厚礼却说,“有病怕什么,在部队时,有一次销毁武器遭遇大爆炸,经过手术,我又活过来了,我的命大着呢!”

在社区居民眼中,熊厚礼是排忧解难的“楼栋长”、水电故障的“修理工”、小区环境的“保洁员”、社区治安的“安全员”、邻里纠纷的“调解员”……他把小区当成自己的家,把每一位居民当成自己的家人。

“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这是退伍老兵熊厚礼的承诺。

陆臻敏——

为员工“打工”的老板

本报记者 金 晶

入伍21年的陆臻敏,2002年从东海舰队航空兵6师政治部正营职岗位转业,不靠国家,毅然选择自主择业,创办了上海臻高科贸有限公司。如今,在他的带领下,公司从创业时3名员工、两万元资金,发展成一家有200多员工,年产值超7000万元、利税超500万元的著名服装品牌的专业道具生产企业,走出一条不寻常的发展道路。

在陆臻敏看来,践诺守信是创业之本,诚信铸就基业长青。“创业之初我面临’三无困境’:一无市场运作和经济管理知识,二无足额启动资金,三无社会人脉资源。但在重重困难面前,我坚定一个信念,办企业可以缺这缺那,但有一种最宝贵的资本不能缺,那就是诚信!”

凭着一位“老战友”对自己的信任,陆臻敏接到第一笔单子,尝试某服装名牌在上海徐家汇商圈一个门店的道具制作。“老战友”告诉他,如果要做成这笔买卖,必须价格要低、质量要高、服务要好。

为了这个“三要”的承诺,陆臻敏带着3名员工几乎走遍了上海的各大商场,现场考察学习。回到工厂里,他白天当老板,晚上当“小工”,经过几个月的连续奋战,终于按合同要求保质保量如期交货。虽然第一单产品价格低廉,只有2万元,但也成为良好开端。有了声誉,订单接踵而来,企业逐步发展起来。

随着公司发展壮大,如何对员工进行管理成为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公司员工绝大多数都是农民工,既有质朴、勤劳的美德,也有作风散漫、纪律松懈的一面。陆臻敏把军队的传统作风引入到企业管理之中,各车间、班组每天的早布置、晚讲评,还有周检查、月评比、奖优罚劣,以及黑板报、宣传栏等,都搞得有板有眼。陆臻敏深知,公司虽然是个民营企业,但同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陆臻敏还把人文关怀的理念渗透到管理实践中。在公司,老板和员工是平等的关系,员工为公司打工,老板要为员工“打工”,员工才是企业的真正主人。如今,公司拥有了一支愿意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优秀团队,服装道具事业像“滚雪球”似的越做越大,世界著名品牌公司LEVI’S、GUESS等都和他们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公司设计生产的高品质道具产品还远销国外。“生命中有段当兵的经历,是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陆臻敏说。

青海军转服务中心——

创新中破解择业难题

本报记者 韩秉志

自2001年军队转业干部实行计划分配与自主择业相结合的安置方式,13年来,青海省共接收安置3049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占全省军队转业干部总数的61%;其中安置在四类以上边远艰苦地区的有2200人,超过总数三分之二;绝大多数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分散在全国29个省市区居住生活,在省内长期居住的不到10%……

青海自然环境特殊,军转干部就业创业面临重重困难。如何破解难题,成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让每一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心中的石头落地,每年培训期间,青海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中心都要将有关自主择业政策规定和配套政策、退役金测算方法、自主择业干部管理服务卡、自主择业干部人才信息登记表等印制成实用手册,下发给每一位参训人员,让他们明确自主择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保障措施。由于培训课程与每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休戚相关,又能给他们提供实在帮助,全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培训参训率每年都在98%以上。经历培训后,许多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平衡了心态、理清了思路,健步迈上就业创业的康庄大道。

服务中心还建立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创业网络和QQ群推荐平台,及时将有就业创业愿望人员的基本信息、个人特长、就业创业意向等在推荐平台进行发布。并且,广泛收集各类企业、大中专院校等人才需求信息,随时向用人单位推荐合适人选。如今,青海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工作已经基本实现全省“联网”,管理服务QQ群已成为全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了解信息、咨询政策、解答疑难、寻求帮助的重要窗口,每年都有100多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灵活就业。

为促进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创业,服务中心聘请相关专家,组成创业顾问团队,帮助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指导创业选项、制订创业计划、把脉法律程序等;与团省委大学生创业园挂钩,让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共享其中资源;让典型引路,组织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参观先期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创办的各类经济实体。

目前,服务中心已形成一套运行平稳、行之有效的自主择业干部管理服务体系,具有青海特色的军转安置之路也越走越宽广。服务中心累计推荐1000余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实现就业,并依托青海省物通集团、青海省正平路桥集团、青海省康乐医院等民营企业,成立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创业就业培训实习基地,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实现就业创业起到了“奠基”作用。

曹京敏——

军营走出的美容企业家

本报记者 吴佳佳

医学博士曹京敏,是位从军营里走出的美容企业家。

2005年,怀揣着“建一流国际化整形美容医院”的梦想,在部队表现优秀的曹京敏坚定地走上了自主择业这条路。2006年,曹京敏在其博士生导师的支持下,注册成立了“曹京敏整形美容外科门诊部”。门诊部刚成立时,曹京敏除了有技术,其余什么条件都不具备——资金不足、家人不支持、市场经营经验缺乏、没钱做广告宣传……

可是,军人那种不怕难、不放弃、敢闯敢拼的精神,支撑着他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期。曹京敏一有机会就到全国各地及韩国、日本等国学习创业的成功经验,同时狠练内功,用心做好每一例手术,靠专业和服务赢得了顾客的口碑。曹京敏的门诊部第一年开始便实现盈利,找他做整形美容的顾客越来越多,一些国际知名人士也纷纷慕名而来,他的门诊部在同行业中逐渐小有名气。

2008年,曹京敏的门诊部发展为专科整形美容医院——济南曹博士美容整形医院。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曹京敏又遇到了新难题:企业人员不断扩充,人才何来?很快,曹京敏想到了身边自主择业的战友们。在这个群体里既有搞过行政的,也有干过专业的,如果把大家组织起来,发挥人才优势,展开集体创业,定有一番作为。

2009年,在曹京敏的动员和影响下,一批军队转业精英相继加入到了曹京敏的团队,一支精诚协作的军医整形美容技术团队在曹京敏的带领下,不仅解决了1000余人的就业问题,吸纳大批军队自主择业干部,而且经他悉心经营,企业走上了稳步快速发展的道路,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效益逐年增长。

创业中,曹京敏不忘回报国家、回报社会,不断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2006年,他免费救助失去母亲并被严重烧伤的小高爽;2008年,免费为面部严重烧伤的轻生女孩王杰进行面部整形;2009年,免费为患有早衰症的李兆落进行新式面部年轻化手术;2010年,免费为年过半百的无鼻孙大妈进行全鼻再造手术;2012年,免费为无鼻小伙张阿曼进行全鼻再造手术;2013年,免费救助烟台烧伤母子……

以爱的名义出发,以负责任的思维行动,曹京敏既完成了自身飞跃,也赢得了业界和社会好评。

高学东——

到哪儿都是一个兵

本报记者 苏 琳

“到了地方,我还是那个能打硬仗、勇往直前的兵。”转业10年,高学东仍然以军人的姿态,在地方“冲锋陷阵”,攻下一个个“堡垒”,获得“全国模范军转干部”荣誉。

2004年底,高学东脱下戎装,转到地方。按政策,高学东应在天津市最繁华最发达的区域和平区任职,可他却选择了郊区北辰区宜兴埠镇工作。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宜兴埠镇的经济、社会、民生、稳定等工作举步维艰;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受到严重影响,百姓怨声载道……宜兴埠镇成为全区甚至全市的老大难。2012年1月,高学东临危受命,担任宜兴埠镇党委书记。

上任后,高学东每天挎上装满拆迁资料的书包,去做滞留户工作。吃闭门羹,就在门口等,白天找不到人就夜访;诉亲情,套乡情,讲法规,谈道德;有贫济贫,遇难解难……一连两个多月,道道难题被他逐一破解。

拖了近10年的旧村改造,天津市有名的拆迁烂摊子,在高学东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有了起色:2500多外漂户有望回家了。

“凡是对老百姓有利的事,义无反顾地去做,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第一仗打出了大家的信心,高学东带着大家很快又拆出两块地。可算来算去,这些地块只够盖2000套还迁房,还有500户没有着落。

高学东的目光落在了镇政府办公楼上:多好的地段,距公交站仅几米、地铁车站仅几十米的镇中心区位,这正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好地方。

“拆!拆了镇政府,还迁老百姓。”高学东对同事们说,“什么叫办公?我们把办公楼拆了给百姓安居,这办的就是最大的公。老百姓有房住了,政府的形象立起来了,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找回来了。一举三得,何乐不为?”

高学东向村民保证,“你们不回迁,我们绝不新建办公楼。我和你们一起外漂”。2012年7月9日,高学东和他的同事搬进了出租房,2500多外漂户的还迁房落到实处。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得到充分体现,社会正能量得到充分聚集。2013年,高学东和他的班子民意好评率高达98.9%。

转业10年,高学东先后在5个单位工作,多为急难险重岗位。无论在哪儿,干什么,高学东始终觉得自己依然在服役,为国服役,为民服役。高学东说,“我永远是个兵,一个能打仗、会打仗、打胜仗的兵”。

耿建华——

全方位服务安置工作

本报记者 陈 郁

四川峨眉山市驻军单位多,转业数量大,安置任务重。仅2009年以来,就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28人、转业士官22人、自主择业干部7人。面对繁重的军转安置任务,也是军转干部出身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耿建华,通过开展“一条龙”全方位服务,不仅出色完成了安置任务,还协调各方做好了全市413名企业军转干部的解困服务工作,赢得军地领导和军转干部的一致好评。

每年军转安置工作开始前,耿建华都主动向市委、市政府汇报上级安置工作会议精神和本市安置计划,同时深入机关事业单位广泛宣传,提高其接收军转干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积极协调编办了解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的空编情况,调查缺编单位岗位需求,据此制定安置工作预案。多年来,他跑遍了全市18个乡镇和100多个机关事业单位,对全市各单位的编制和岗位需求了如指掌,对军转安置工作做到了心中有数。

在安置过程中,耿建华坚持考虑每位转业干部的综合素质,制定切合实际的安置方案,尽量做到人尽其才。南京军区转业的周燕伟在部队从事政工工作,征求他的意见后,耿建华将他安置到了公安部门,周燕伟因工作表现突出多次受到表彰。据了解,近年来峨眉山市军转干部全部安置到党政机关和参公管理的事业单位,报到率达100%。

为帮助军转干部尽快转变角色,在安置工作结束后,耿建华坚持做好后期服务,有针对性地完善和补充培训、考核等措施,把军转干部使用好、培养好;实实在在地为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据了解,目前全市已有20多位军转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在公安、人社、乡镇等机关单位中,军转干部已成为干部队伍的中坚力量。

耿建华还广泛协调相关部门,为自主择业干部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在耿建华的帮助下,成都军区装备部训练大队军转干部凌朝东投资2000万元创办了华鑫冶金炉料有限公司,年产值达2.5亿元,实现利税500多万元,解决就业120多人,成为军转干部“二次创业”的一面旗帜。

李功名——

懂管理的军转干部

本报记者 李 丹

“谁说部队干部不懂经济管理?我就是要证明给大家看!”就是凭着这股“牛劲”,广西南宁新景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功名从部队转业后创办了自己的物业公司,经过10年打拼,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已下辖1个分公司和9个管理处。

李功名说,当初从部队转业时,本可选择捧着“铁饭碗”,但倔强的性格促使自己坚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枉费大好年华”,毅然选择了自主择业。

创业之路并非平坦,李功名首先遇到的就是业务拓展问题。“一没名声,二没经验,我只能把重点放在提高服务的性价比上。竞标时尽量降低成本,以较低的价格、微薄的利润空间来换取机会,用真诚热心的服务去赢得口碑。”正是凭借“高性价比”的理念,公司成立后不久即在一个生活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招标中中标。

李功名发现,经营好小区物业,需要严谨细致、责任心强。为此,他经常半夜到小区查岗,看看保安有没有在岗,一旦发现保安有睡觉等违规情况,就立刻进行教育,公司严谨的作风就这样慢慢形成了。在与业主的接洽中,摩擦在所难免,遇到业主与保安发生矛盾,不论多晚,他总是亲自出面调解。正是这种平和的态度,让公司获得了良好口碑,“公司服务的第一个小区业主至今还要求我们为他们提供服务。”

2005年,物业公司接管了一个问题繁杂的老旧小区,由于业主欠费较多,更换了几家物业公司,已经到了没人愿意接手的地步。“我们进驻后,依然存在部分业主不交费的情况,公司第一年就亏损1万多元。”但即使是亏损,李功名仍然坚持不能减员降质。然而,就在他们也萌生退意之时,得到消息的大部分业主却自发在小区张贴通知公告、倡议书,联合签名要求公司留下继续提供服务,还自发催促拖欠费用的业主交费。“我知道,是我们用诚信感动了业主。后来我们不但没有退出,还3次续签了物业服务合同。”李功名说。

回顾10年的创业历程,李功名感慨道,“虽然市场瞬息万变,但我内心始终坚守‘诚信’二字。信用是公司的命脉,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以诚相对,以信立足”。正是由于立足“诚信”,才使他的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也吸纳了更多军转干部实现自主择业,带动了几百人的就业规模。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