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6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最薄弱 环节突破
张 雪

“辛辛苦苦种出的马铃薯一时卖不掉,只好放在简陋的土窑里。由于储存条件太差,我们有时只能眼看着马铃薯慢慢发芽、腐烂。”在以往的采访过程中,不止一位农民反映过类似的情况,这实际上是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存在的现实困境。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主要包括产后净化、分类分级、干燥、预冷、储藏、保鲜、包装等环节。按照现代农业理念,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应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和产前、产中相比,我们过去相对忽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等产后环节。由于设施简陋、方法原始、工艺落后,造成了大量农产品在收获后白白损失掉,既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又减少了有效供给。

从2012年开始,有关部门安排专项资金补助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扶持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建设储藏、保鲜和烘干设施等,改善产地初加工条件。

从实践看,这项工作抓住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最薄弱、最迫切的就地初加工环节,把财政资金用在了刀刃上,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实现了“增加供给、稳定价格、拉动内需、促进增长”等一举多效的目标。

然而,眼前的投入和巨大的需求之间还有不小距离。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民,因此,需要国家大力扶持,进一步增加项目资金规模,扩大实施区域,让好政策惠及更多农民。从另一方面看,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原料生产,一头连着市场供应,所以,在争取政策支持的同时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支持农产品加工业重点项目,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协调发展。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