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6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激活“草根”金融普惠优势
王 璐

之于金融行业,农信社涵盖面广、网点深入基层,是不可替代的基层金融“主力军”;之于农村发展,农信社在农业产业化、农民致富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意义重大;之于发展全局,农信社对经济结构转型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为降低成本纷纷退出农村后,农信社一方面成为农村金融客观上惟一的支柱,另一方面却又面临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尴尬局面。

启动农信社改革,是因为产权制度、监管体制、内控制度等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制约了农信社的发展和服务“三农”的效果。最初的改革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改革农信社管理体制,二是以法人为单位改革农信社产权制度。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由此形成。而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其需要“去行政化”而转为“市场化”。

然而,改革的道路并不平坦,省联社“去行政化”的推进困难重重,特别是在资产实力弱、市场化程度不高的中西部地区,“去行政化”举步维艰。对小型金融机构来说,没有了省联社这一层把关,管理、风控都不成熟的小农商行将独自踏上“风险”之路。

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服务实体经济,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水平,是改革后的农合机构肩负的使命。从农民松散入股办金融,到明确股权和管理方,再到如今“淡出行政管理、强化服务职能”,改革已有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下一步,农合机构应高度关注当前经济形势,高度关注金融转型,高度关注声誉风险。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减、互联网金融加速发展、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存款保险制度即将推出的经济大环境下,农合机构如何进一步适应新环境的挑战亟需破题。

农信社历经沉浮,期望根植基层、受众广泛的农信社未来能让更多人受益于“普惠金融”,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