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5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经多年努力,我国农家书屋已实现了全国行政村全覆盖。然而,由于书籍陈旧、管理不善等原因,有些农家书屋的利用率不太理想。如何盘活图书资源,让农家书屋真正服务农民?山东省即墨市作出了有益尝试——
图书流转进“农家”
本报记者 刘 成 通讯员 李云克

一大早,山东省即墨市移风店镇女儿村文化管理员王春花就忙碌起来。她在本村的农家书屋里挑选了800多册各类书籍,装了满满6个纸箱子,用一辆小货车送到了10多里外的东太址庄村的农家书屋。返回时,她又从东太址庄村的农家书屋里挑选了800本不同的书籍带回女儿村。交换完书籍,王春花立马用村里的大喇叭广播,“乡亲们,咱村书屋刚换回一批新书,大伙要看就来选啦!”不到10分钟,书屋就来了20多位借书的村民,一会儿工夫就借走30多本新书。

这是即墨市移风店镇村与村之间的农家书屋推行“书籍流转”的一个镜头。

今年以来,即墨市打破村庄之间书籍互不交换的藩篱,在全市1033个村庄农家书屋之间倡导推行“图书流转”制度。定期交换让“死书”变“活书”,互相借阅让“不动”变“流动”。“量不变而质变,书籍数量无形中实际增加了几十倍,让农家书屋月月新,农民争相去充电。”即墨市文广新局局长蓝英杰介绍说。

“过去俺村的农家书屋图书长年不更新,翻来翻去看得人发腻。时间一长,农家书屋就见不到什么人了。”正在东太址庄村书屋挑选新书的村民袁家训老汉说,“现在通过图书流转盘活了图书资源,你瞧,农家书屋又热闹起来了!书屋现在人气很旺,来晚了的村民连个座位都没有。”

这几年,随着文化惠民工程的不断推进,农家书屋在即墨市农村实现了全覆盖,村村有书屋,全市每个村的书屋存书都在2000册以上,受到广大农村群众的欢迎。“但是,由于各村书屋的图书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农民迫切的读书需求。加上时间一长,图书更新慢,农家书屋的吸引力就降低了。”即墨市文广新局社会管理科科长宫崇武分析说。

如何盘活图书资源?即墨市文广新局因势利导,对各村、社区农家书屋的图书进行全面摸底、梳理和整合,将配置的图书严格按照图书分类法进行分类编目,发到各农家书屋,让借阅者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村与村、村与社区农家书屋图书每季度一次的定期调换、交流制度,特殊情况下做到一月一换。此举在为各农家书屋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保证了农民群众随时有新书阅读。在图书交流中,各村还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出书目,与其他村及时调借新书,使农家书屋图书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品”。

“书籍流转制度不仅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也盘活了存量书籍,解决了购书资金问题,不用花钱就实现书籍更新,避免了各村重复购书的浪费,节约了成本,实现了书籍价值的最大化。”即墨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刁家烟霞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张敦航说。今年以来,烟霞村的书屋已经和周边6个村的书屋互换过6次书籍,每个村换了500本新书,让村民大饱眼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