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5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破社会办医“玻璃门”
廖海金

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中提出,要积极推动社会办医,国家层面的政策利好无疑为社会办医再注“活水”。

数据显示,我国民营医院数量由2009年的5736所,迅速增加到目前的8000多所,约占医院总数的36%。尽管数量增长很快,但民营医院规模却普遍偏小,床位数和诊疗人数仅占全国医院床位数和诊疗人数总量的10%左右,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人才结构不尽合理、诚信建设亟待加强。从整体上看,目前社会办医的规模、数量和速度与国家“十二五”医改规划提出的“到2015年床位数、服务量均占总量的20%”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

从整体上看,我国社会办医还面临着一些阻碍。比如,区域卫生规划中没有为社会办医预留空间,各地公立医院还在不断扩张规模;卫生行政部门在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上,对非公立医院的审批更严格;非公立医院融资存在诸多政策制约。这些都是挡在社会办医面前的“玻璃门”。另外,卫生部门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对社会办医进行前置审批、限制外资在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持股比例等,也一直被视为社会办医的“拦路虎”。同时,困扰民资办医的业务许可、人才匮乏等诸多方面的现实短板,使得民资医院在发展上仍然面临先天不足。

要推进社会办医,还要改变政府“过度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社会办医政策环境,集中清理不合理规定;另一方面,要出台切实可行的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的意见,为医师“松绑”。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短板和问题在此次印发的《工作任务》中都有了更为明确的政策支持。要想让利好政策产生好的效果,关键还在于落实。一方面,梳理过往政策对社会办医的“中间梗阻”,打破“玻璃门”;另一方面,增加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民资医院重点发展一些紧缺型、补充性的医疗服务,既让社会办医真正享受到政策改革红利,也让公立和民资医院的“双轮驱动”真正惠及民生。

对于广大民资医院来说,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强自身管理和业务创新,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品质,突出服务特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