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5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海银:
种业市场化的先行者
本报记者 张 雪

亲手缔造了“丰乐种业”、“荃银种业”两家中国民族种业上市公司,张海银是众人眼中民族种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先行者。

先行一步,往往需要眼光和勇气。1984年,安徽合肥市种子公司在种子管理站基础上成立,15名员工和不到15万元的固定资产是张海银创业的全部“家当”。当时,国家大宗作物种子市场还没放开,但他敏锐察觉到种子市场的变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农民对种子需求扩大。看准这个机会,他搞起蔬菜和西瓜种子的科研与生产。

1985年,公司以杂交西瓜种子为突破口,走出一条“公司十农户”的种子生产新路。1987年,合肥市种子公司成立了沪浙皖杂交西瓜种子产销联合体,形成由合肥市种子公司负责种子繁育生产、相关省市种子公司负责销售的新型市场运行机制。后来,这个产销联合体在130多个地市级种子公司成立种子营销处,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

1997年4月16日,由合肥市种子公司独家发起成立的丰乐种业股份公司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当时全国2700多家种子公司中第一家上市公司。2001年,丰乐种业公司总资产由6.8万元发展到6.8亿元。就在这一年,64岁的张海银正式退休了。

一心想振兴民族种业的张海银并未休息,开始了二次创业。2001年,由16个股东组成的安徽荃银高科技研究所诞生了。2002年,张海银又与四川禾嘉共同组建安徽荃银禾丰种业有限公司开始进行农作物种子科研、生产、贸易一体化经营。2008年初,公司改制为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公司。2010年5月26日,荃银高科正式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我国首家登陆创业板的民营种业企业,共募集资金4.69亿元。

饱尝了喜悦与艰辛后,张海银的种业强国梦还在继续。去年,他捐资500万元,设立了旨在“励志种业,促进创新,服务三农,回报社会”的非公募公益基金会。“我已年逾七旬,但对种子事业的热爱和深厚的感情没变。现在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想为促进现代种业的发展和社会公益事业再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张海银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