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合格的规划师,必须致力于两件事,一个是规划技术工作,另一个就是说服工作。我现在的梦想是让北京的交通可持续发展,让弯路少弯一些。
我叫李伟,北京人,50岁,是一名从事城市交通规划事业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我在军队大院长大,但我小时候的愿望是当一名工程师,因此在1980年考大学时,我一门心思地选择了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
我们这批人自称是“八十年代新一辈”,肩负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任,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在大学里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渴望为祖国的建设做贡献。我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1986年成立了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我是首批员工。当时北京市交通建设的重点是“打通两厢,缓解中央”,我负责编制了早期快速路如西外二环(复兴门至菜户营)、西南三环的规划。对于一个20多岁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第一次为我出生长大的北京编制那么多立交桥的规划,内心充满了激动和兴奋,全心全意地投入这项工作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的辛勤劳动获得规划设计研究院优秀规划奖。旗开得胜并没有使我骄傲,反而让我在工作中看到了更多的挑战,越来越感到不满足,总觉着大学里学的知识不够,一定还有更好的规划设计方法还没有学到。我决定去国外深造。
1992年,我考入东京都立大学大学院,获得了工学硕士学位。人生的下一步该怎样走?为了掌握更多的资料,我毕业后进入株式会社KCS的咨询公司当研究员,从事交通规划咨询工作。随着在日本生活时间越来越长,有一种强烈的愿望不断提醒我,把所学所见所积累的经验教训带回国内。
1999年,我毅然回到北京,将建设一个宜居宜行可持续发展的京城交通作为自己奋斗的事业。我重新回到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继续从事北京的交通规划工作。在最初几年主要主持了《北京市交通规划模型更新》等工作。2003年,我在市规划委组织的《北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中担任项目负责人,明确提出北京交通发展政策的核心是,大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倡导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抑制小汽车过度使用。2004年将“提倡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方式,为步行和自行车创造良好交通环境”第一次写进了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使得北京成为我国第一个宣告提倡步行和自行车的城市。新的时代给城市规划提出新的挑战,也给我的人生之路铺开一条新路。为破解如何使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难题,2009年,我开始进入新的研究领域:首都区域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工作。
我的工作就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每当我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我的心里总是难以平静。北京的常住人口已经突破2000万,城市越来越大,在不远的将来北京很有可能发展成世界城市东京那样的大都市区。过去二十年,北京经济高速发展,人均收入持续增加,小汽车高速进入家庭,道路交通拥堵不断加剧,小汽车需要更多的路。为了缓堵,政府不断扩充机动车道。社会及交通行业都已习惯了这种“以车为本”的思维和工作模式。要想说服他们在短期内改变这一切,全社会、全行业真正重视公共交通、自行车交通、步行交通等绿色交通是极其艰难的。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在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中,在城市规模和结构上与北京最为类似的要数东京,东京是世界城市,东京以大规模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公共交通,其服务水平世界第一,而人均交通能耗及有害物质排放却最低。因为我了解东京交通成功的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有责任去说服同行和决策者。如果知情却不敢说,有违我的良心和职业道德,如果不将对方说服,总觉着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我活得很累。深感个人十分渺小,力量十分有限。有时候会想我不知情就好了,肯定就不会活得那么累了。可作为一名合格的规划师,必须致力于两件事,一个是规划技术工作,另一个就是说服工作。将自己的想法放入别人的脑子里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既要说服公众,也要说服决策者,说服本身也是工作。
我现在的梦想是让北京的交通可持续发展,让弯路少弯一些。说具体点就是北京的轨道交通不再拥挤,车站不再限流;城市道路环境更加宜人而不再是小汽车的天下,行人、自行车的路权不再受到小汽车的侵占;老人、孩子能够安全过马路,残障人士能够方便地独立出行;行人、骑车人、公交乘客都能够有尊严地出行;绿色交通的出行条件大大改善而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蓝天白云又回到北京。实现梦想的路尽管很漫长,但我们这代人应该为我们的子孙创造一个宜居、宜行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