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康家村,不由得想起了古人的诗句:“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时令已是春夏之交,记者眼前没有白雪,却也是一幅更加动人的“飞花”景象:
白墙黛瓦的小康屋掩映在花红柳绿中,别墅式的农家乐门口,亭台廊榭,宽阔笔直的水泥路通家连户,村子里不时传出欢声笑语。黄土塬上的这个村庄如水墨画般隐身在一片青青柳色之中。
在康家村农家乐的北侧,村支书康广生正带着6个村民为新建的民俗风情园栽树种花,个个忙得不亦乐乎。
村民康建民用袖子擦拭了一下额头的汗珠,笑着说:“我们村现在成了‘明星村’啦,每天来休闲的人多,采访的人也多,你们已经是今天采访的第二拨记者了。”
生态变化让这个小村“火”了起来!
康建民说:“上世纪80年代以前,村里人大多数住在塬上的沟边,那时水土流失严重,山光秃秃的,路全部是土路,刮风一身土,下雨一身泥,吃水还要到沟里去挑,日子过得不成样子。”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康家村开始进行生态治理。村党支部书记康广生告诉记者,村上依托国家开展的退耕还林政策,动员组织群众,自筹资金购买苗木,栽植刺槐1090亩、100多万株,对沟壑区域全部实施了退耕还林。
在甘肃这样缺水的黄土塬上栽树种草,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村里人30多年持续努力,用两三代人的汗水和辛劳,浇灌出这一片绿色。村道两旁一棵棵碗口粗的柳树如将军似地守护着这个美丽的村庄。“当时我们把这些柳树栽上后,村上派了专人管护,群众也很爱惜。”康广生说。
如今,长满了树木的沟壑,成了“天然氧吧”,也吸引着城里来游玩的人们。村里还建起了村办企业,有了集体收入后,康家村开始对村子实行绿化、美化、亮化。
尝到生态建设甜头的康家村,这几年对生态文明村创建更是不遗余力。村上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产业,一方面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栽果树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增加收入。”村民康锁成说,村里果园发展起来后,有的村民都不愿意外出打工了。目前康家村果园面积累计达到5056亩,人均1.72亩。康家村二队村民王彩娥家种了6亩果园,每年纯收入近4万元,她说苹果树成了他们家的“摇钱树”。
康家村的生态旅游也发展得红红火火。康家村建起了农耕文化馆。小小的农耕文化馆里,记者发现除了古老的农具和旧时的生活用品,还陈列了高粱、谷子、豌豆、荞麦等这些已经很少种植的农作物种子,还有模拟早年农家连锅灶炕台的生活场景再现。
为了让游客吃上原汁原味的陇东农家饭,村上利用170万元集体资金积累建起了3处农家乐。农家乐门口亭台廊榭,古色古香,别有一番景致,“凤凰阁”、“康乐居”,连名字都透着诗意。
一片片普普通通的果树林整合成了城里人闲暇休憩的好去处;一畦畦瓜地、菜地连缀成了城里人向往的牧歌田园;一个个古老的农具成了城里人品读农耕文化的珍贵物件,康家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好去处。
康家村的人富了,家家户户都住上了白墙黛瓦具有陇东民俗特色的小康屋,村上“组团”建设新农村。去年一次性集中建成72户小别墅和30户四合院,“现在80%的农民都住上了小康屋。”康广生说。
村绿了、美了、亮了,用双手建设家园的人们也在变。胡会霞是康家村跳广场舞的第一人。她说,自从她和爱人带头跳起广场舞后,现在每天晚上跳广场舞的妇女增加到了30多人。妇女们喜欢上了舞蹈带给她们的快乐,家庭之间,邻里之间,夫妻之间都变得越来越和谐了,大家给广场舞起了个动人的名字叫“幸福节拍”。
链接
康家村地处甘肃省泾川县北部塬边区,是西部生态脆弱区一个典型村庄。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711户2934口人。这里土地贫瘠,沟壑纵横,属于省级扶贫村。近年来,该村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发展村办企业、果品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村庄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群众收入逐年增加,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61元,其中产业性收入占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