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区 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5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璧山塘坊村:生态建设引得“凤凰”归
本报记者 吴陆牧
经过改造后的塘坊村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本报记者 吴陆牧摄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薄雾洒向了塘坊村。“咯咯咯……”公鸡啼鸣唤醒了沉睡的村庄,新的一天开始了——

“嘎吱”一声,柯尊彬打开了自家土瓦房的木头门,走到院坝中间,凝望着屋前整齐连片的桂花树,仰面深深吸了一口气。他把铁丝钳子收拾齐备,背上背篓,扛着锄头,迈着大步出门了。“今天要干的,就是去给村东头的几亩香樟树修剪枝叶。”柯尊彬说。

48岁的柯尊彬曾经外出打工13年,就在去年,他又回到了塘坊村。当初为什么离开?用他的话说,自己也是被“逼”无奈,看天吃饭不如进城打工。塘坊村位于重庆西部的璧山县青杠街道,坐落在缙云山山脉之巅,盆地地形,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水源短缺,是当地出了名的“土豆村”。柯尊彬说,“不下雨,土地干裂;下了雨,泥沙横流。守着几亩荒地,耕耕种种几十年,富不了。”

为什么又回来?“村里走上了生态路,我们也靠生态致富。”柯尊彬说。原来,青杠街道这几年结合农民新村建设,对塘坊村一方面实施了通水、通电、通路、通气几大工程,加速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创新机制,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村里流转农民闲置的土地,发展起了以苗木种植、休闲观光为主的生态观光旅游业。当地很多村民已经从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家乡的新变化吸引了不少像柯尊彬这样外出打工的“凤凰”回乡。

“家里还有8亩多耕地,流转后每年可收土地租金近万元;与企业签劳动合同,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树加管护,每个月还有2800元工资;把自己分到的新房子出租给游客,租金少说每年也有几万元。”回家一看,账一算,柯尊彬辞去了城里的工作,回来了。

回来后的生活,让他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塘坊村的变化。“用‘巨变’来形容可能有点夸张,但确实是令人意想不到。”柯尊彬说,最大的“变”就是生态之变,昔日沟壑纵横的荒山野地,如今种上了香樟、桂花、海棠等1000多亩的苗木。行走在塘坊村,绿树掩映下的林地深处,还修建了人工湖、步行道、亭台楼阁等景观,可谓是“出门满眼绿,移步处处景”,整个村子就像一个公园。

居住条件也变好了。村里修通了两条与外界相连接的公路,开车20分钟就可以到山下;水、电、气都通了,还建了一个移动基站,手机信号和网络宽带全有了。有些村民还玩起了“电子商务”,在屋前屋后种上果树盆景,开个网店对外销售,效益可观。

最让村民们感觉到“乐”的,就是已经交房的160户缙云台农民新村。在这里,休闲广场、农家超市、书屋、篮球场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物业化管理让大伙的生活更有品质感。柯尊彬说,自己的新房子正在装修,从土瓦房搬进小洋房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没想到,在村里还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山绿了,人也要富起来!”青杠街道党工委书记杨志勇说,塘坊村村民现在每年土地流转收入有100多万元,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很多村民也变成了产业工人,就地就业并投身到文明生态村建设发展中。下一步,村里还将实施配套的服务中心建设和发展养老等产业,将塘坊村的生态旅游业与璧山的金剑山休闲旅游区融为一体,让老百姓生活变得更加富足、文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