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4年4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要有颠覆自己的勇气”
——沈阳远大集团矢志创新多元发展纪实
孙潜彤 张允强

业界眼里,沈阳远大集团是一个“奇特现象”。

一个做铝合金门窗的作坊式小厂,却转型成为世界“幕墙大王”,10年间超越了建筑幕墙业一家又一家百年老店。国内外许多标志性建筑(幕墙)都带有远大的印记,比如北京“鸟巢”、天津“水滴”、上海世博中国馆……远大幕墙把一面面小旗子,插遍了全球惹眼的地方。

幕墙做得好好的,后来又转型做电梯,10年间把“博林特”这个自主品牌从量到质做到了国内第一。

然而,沈阳远大转型的脚步并未就此停歇。建筑行业唯一获得过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并揽68个鲁班奖入怀的沈阳远大,这回要做的是治霾治水、现代农业、智能机器人甚至生物芯片,跨度之大,让不少业内人士感叹:沈阳远大“疯”了吗?

远大集团董事长康宝华对此有自己的说法,“有点不安分是吧?”,“但我们就要大声说不,就要有颠覆自己的勇气!”

凭什么?康宝华亮出底牌,那就是最能激发创新的体制——知识资本化。这个新词儿对远大创意工程师赵利军来说,就是项目“红包”变鼓了,由早年的5000元蹿升到10万元。“这是我靠技术创意拿的钱,不算多,但我手里还有项目,牵头做负责人,分利还能多些。”小赵喜滋滋地说。同样从中获益的还有他的同事韩旭,记者采访时,他正在大连跟技术买方签定智能机器人项目。300万元的技术授权合同,利润竟达200万元,韩旭个人按65%的比例能拿到130多万元的分成。

“不怕出名,荣于言利,这就是远大风格,拿得多说明你本事大、贡献大,强调知识资本化其实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持有500万股远大上市公司股权的技术高管韩平说。

若是在过去,科技研发只是公司的一个部门,经理往往考虑的是利润指标,不舍得加大研发投入,技术人员则把研发当成“硬头皮去干”的苦差事,付出与所得不匹配,也没有积极性。“闭门造车”、没有市场认可的科研成果,多半成了好看不好吃的“塑料苹果”。

“母鸡”不关心“鸡蛋”销路,就把“母鸡”赶向市场找食吃。意在向高端转型的远大集团,果断把研发从企业母体中剥离出来,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远大科技创业园,让研发人员直面市场自主创业。科研经费“断奶”了,科研人员上哪找食?创业园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李雄浩有一阵子很着急,技术人员憋在屋里画图纸在行,跑客户却十分打怵。他干脆下令,“所有人员必须勤跑市场、多报销差旅费,花钱少了我不干!”

全员一半时间沉入市场,搞调研、跑客户、挖需求,由市场反复筛选的项目还得经过院所评定组审核,然后才能申请远大集团提供的“风险贷款”。项目成果出来后,被市场相中的,不仅可以获得一次性成果转让费,研发人员还能以入股、期权或提成的形式,终身享受自己的研究成果带来的收益。创业园常务副总裁李振才举了“卓越Ⅱ电梯项目”的例子,研发人员立项后得到300万元的风险贷款,最终研发成果以600万元的价格卖给了博林特电梯公司,在得到“第一桶金”300万元的同时,他们每卖出一台电梯还能获得350元的提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