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4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融”出产业新未来
本报记者 金 晶
《夜莺》(侗族)、《支格阿鲁》(彝族)、《云中的郎木寺》(藏族)等多部少数民族影片将亮相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图片由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提供)

“融”出市场新潜能

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将于4月16日至23日举办。承载北京建设“东方影视之都”的梦想,北京国际电影节为电影产业和市场的发展注入着持久动力——

对于电影产业来说,市场是其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今年一季度,国内电影市场票房达67亿元,同比上涨30%。由消费引导,在投资、制作、营销等节点上,电影产业的能量正在聚集。而北京国际电影节设立的“电影市场”板块,则为这些能量的释放提供了开放的对接平台。

“今年的电影市场主要分为要素市场和创投平台两大部分。”电影节市场项目部项目主任陈彩云说,“前者的目标是提供可覆盖电影全产业链5大环节的20多项要素交易平台,后者则是为了筛选优质潜力项目,并为其提供后续全产业链的服务。”相比于成熟市场电影节的成片版权交易,这种经过分化的要素交易或许更加符合国内电影发展的阶段性需求。

从要素交易起步,电影最终走向市场还有一段长路,路上的每一块“铺路石”都对应着不同的细节需求。

“我们今年首次增加了培训环节,就是希望更多人了解电影全产业链上的运作,比如先学会介绍自己的项目。”熟悉国内外影片交易流程的陈彩云告诉记者,一些看似简单的环节恰恰是多数国内电影人所缺失或忽略的。“比如片子上台介绍通常设有时限,许多导演又是发散性思维,说不到点儿上,讲剧本常常超时了还讲不完,后面的演员阵容、投资回报就更没有机会讲了。”陈彩云说。

电影市场对产业的推动作用,最终需要体现在服务上。“怎样和制作公司签约,如何与投资商洽谈,如何寻求法律服务”,这些经验的分享也将逐步挖掘出市场主体的潜能。

相融的还有国外的市场和要素。参加本届电影节电影市场的国际展商总数达到125家,比往届明显增多,首次超过国内展商数量。

跨界相“融”迎机遇

“对于电影产业来说,跨界可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在发展中形成的一种客观需要。”北京歌华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主任曾辉说。而这需求中的机遇,也是电影产业未来发展的指向所在。

这种需要源自科技进步的牵引。曾几何时,人们惊叹于迪斯尼的多层摄影机最高可达7层,而如今已有影片尝试100%在蓝幕和绿幕前拍摄;曾几何时,影片画面的立体感需要大量拍摄技巧来呈现,而如今3D技术出现并在IMAX等巨幕上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跨界的需要还源于电影消费生态的变化。“互联网会为中国电影产业在全球崛起带来难得的机遇。”乐视影业总裁张昭察觉到电影与互联网融合的契机,也率先提出要将公司打造成一家互联网电影企业。“我们将主要市场人群瞄准6亿互联网‘原住民’,并通过各种渠道、方法和他们真诚沟通。”张昭反复提及“沟通”和“满足”这两个词,“我们是平台公司,商业思维不是将产品直接摆在用户面前,而是在生产过程中,甚至之前,通过沟通把握用户的文化诉求,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

“融”入生活接地气

在行业市场之外,北京国际电影节还有一个“外围市场”,那就是面向社会大众的“电影嘉年华”。由于互动性强,参与度高,这也是每年电影节中最“接地气”的活动之一。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电影嘉年华”有所创新,首次推出了“电影与设计”板块。

“设计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创意融合便在电影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曾辉说,“以电影特效为例,多级分层,位于最上层的形象设计最终靠的是创意。源于生活的创意,正是国内电影业甚至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石。”

“贴近生活才能找到真正的市场。今年春节,电影市场消费呈现新的趋势。《爸爸去哪儿》等片子的热映,表明我国电影市场经历团体消费、个体消费后,正在向家庭回归式消费演变。”北京歌华集团影视总监、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项目执行副主任李艳说。因此,此次电影节嘉年华的设置项目,也多倾向于家长带着孩子共同参与和体验。李艳认为,不仅在电影嘉年华的范围,未来电影生产和渠道也需重视这一消费主体多元化的倾向,才能拿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作品。

张昭也表示,“一旦中国电影从娱乐走向文化,它就可以从文化走向生活,衍生品就可以做起来了。”

“融合”从来都是一种能力。探路电影产业发展,要做到真正的融合,除了具备视野眼光,还需要有细化的具体实操。在这方面,北京国际电影节一系列的大胆探索,为业内外提供了积极启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