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金融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4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普惠金融:有“舍”才有“得”
本报记者 王 璐
日前,农行云南省临沧分行在临翔区老城区的临翔支行门口设点开展人民币及农行金融产品宣传活动。本次宣传活动增强了客户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有效维护了广大群众的金融消费权益。 梁志强摄

普惠金融是能够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各阶层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发展普惠金融”第一次正式写入党的决议,随后又体现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意在使金融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平等享有金融权利

在广东,已经募集善款3000多万元的广发慈善基金,发行了全国首张慈善信用卡——“广发希望卡”,筹集的善款已资助了6177个孩子,并通过希望厨房、抗震希望教室、留守儿童亲情屋、希望图书室等项目让超过7万个孩子受益。

在四川,地成片、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这样一幅美丽的新农村景色,即将出现在广汉建设的10万亩四川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中。这是农发行四川省分行“浇灌”的重点支农项目之一,预计建成后可实现净增耕地3970亩,新增就业1.02万人。

普惠金融的内涵很丰富。首先,客户覆盖面更广,服务对象拓展到低收入群体、小微企业、弱势产业以及欠发达地区。其次,产品和功能更加多样,除了存款类产品,还提供更为广泛的诸如信贷、支付、结算、租赁、保险、养老金等服务,模式也由单一的线下拓展为线下线上并行,网络化、移动化特征明显。再次,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普惠金融不再是政府扶贫,它不同于政策性金融,也有别于普遍服务,而是既要履行社会责任,又要遵循商业可持续原则。

对于民众平等金融权利的实现,普惠金融是重要抓手。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推广,一个更具平等、开放、便利、草根性的普惠金融体系正在形成。

平衡公益性和商业性

“舍”与“得”的辩证关系凝结着中国人的智慧。在对待较为弱势的服务对象,舍去丰厚利润,赢得美誉与信任、客户与市场,这样的金融方能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普惠金融模式下实现商业可持续是世界性难题。我国不少金融机构在这一领域进行长期探索和实践,机构网点覆盖率低、专业人手不足、作业成本高、信用信息采集难等问题正在逐步缓解。

当前,“三农”和中小微企业享受的金融服务覆盖面、渗透率和便利性都在不断提高。以邮储银行为例,作为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先行者,该行利用覆盖全国城乡的3.9万多个网点,6年来已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300万笔、金额8000多亿元,服务客户800多万户,初步实现了大型零售商业银行在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和追求商业可持续之间的平衡。

国开行设计出以省教贷中心和高校资助中心为平台,以风险补偿金奖励返还为激励约束机制的助学贷款新模式,有效破解了批发银行办理助学贷款的难题。目前,国开行已累计发放助学贷款426亿元,建立了覆盖全国25个省市、1928个区县和2689所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资助体系,惠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千万人次。

大力推动模式创新

传统抵押贷款模式里,无论是小微信贷、助学贷款,还是农户小额贷款,都是难以“达标”,普惠金融自然无法实现。模式创新才能使得春雨普降,滋润旱田。

当前,金融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无疑对普惠金融的经营模式、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一段时间,首先要发挥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等金融机构的作用,继续深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切实降低市场准入标准,培育和发展新型的普惠金融机构,构建多层次、可持续、适度竞争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其次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适应低收入群体和小微企业的需求,加大对信贷、保险、期货等业务创新,发挥不同金融工具间的协同效应,健全风险分散、转移和管理机制,提升普惠金融体系的服务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此同时,还可探索设立普惠金融服务基金,通过资金支持、风险补偿和技术扶持等方式,完善普惠金融体系的基础设施,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到县域、乡镇和其他偏远地区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