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创 新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4年4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采访感言
要敢于 砸“饭碗”
杜 铭

中低速磁浮列车、应用超级电容器的储能式现代城市有轨电车、3D仿真设计系统……走进中国南车,我们看到的最高试验出605公里时速的更高速度动车组等一系列世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前沿技术的展示,不仅令人感到新奇,也感到振奋。

不过,记者也不禁担心:全球经济还在缓慢复苏,目前全世界能将磁悬浮轨道交通投入实际运营的地方都没几个,花这么多的钱研制如此“高大上”的轨道交通技术,是不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要是没有用武之地,岂不白白浪费了人财物力?企业现在忙得订单都接不过来,还要花这么大力气搞自主创新,值得吗?

南车人的一席话令记者茅塞顿开:企业永远要有危机意识,不能因为现在可以“躺着赚钱”,就不思进取;如果不主动向高端前沿技术进军,将来一旦被别人抢占了先机,那么眼前的“安稳日子”就再也没有了。

的确,中外企业在这方面的教训确实太多了:远有柯达,死守胶片阵地,却被自己发明的数码照相技术革了命;近有诺基亚,抱着塞班系统不放,如今苹果崛起、安卓争霸,曾经的全球移动通信王者,竟沦为智能手机时代“打酱油”的看客。

不创新,安能酣睡于卧榻?这种不安分的企业基因,南车人早已有之。1978年,株洲机车厂主动砸掉自己的“饭碗”,将做得好好的修理蒸汽机车业务送给兄弟单位,在全国首家全面转产,专业生产电力机车。有人不理解,党委书记赵英俊算了笔账,未来国家铁路将以内燃和电力机车牵引为主,修理蒸汽机车将逐渐失去市场;做一台电力机车能比修理蒸汽机车多出几倍的利润;连工作服都“干净多了”。破釜沉舟之下,才有了今天。没有点敢砸自己“饭碗”的精神,这里也不会成为中国电力机车之都,也就没有了总理出国带在身边的一张响当当的中国制造的“高铁名片”。放眼看去,很多企业还真就是缺了这种勇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