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4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非粮化说不
——土地流转热点话题大家谈1
本报记者 杜 芳

访谈嘉宾

陈锡文: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车黎明:吉林省水利厅副厅长

金春乐: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太安村农民

春耕之际,“耕者转其田,背包去打工”的现象在农村屡见不鲜。土地流转转来了资本,转出了农业规模经营效益,转活了农民的增收账本,也转走了一部分农民。对于土地流转,农民有疑问,政府有态度,专家有话说

金春乐:我们村绝大多数农民都出去打工了,五六十岁的劳动力就算是年轻了,很多人都不愿意种地。

陈锡文:很多人都提出谁来种地的问题,实际上不用担心。只要种地的收益不断提高,就一定有人愿意种地。一些地方已经进行试点。上海松江区从2007年开始发展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平均规模达到113亩,农民抢着种地,就是因为种地有了规模经营效益。

细算一下,在松江区一年种两季,一季水稻加一季小麦或者一季水稻加一季油菜,这两季加起来一亩地能有800多元纯收入,113亩地就是将近10万元。去年,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万元,农民种地的收入不比城市里的人少。

在资源禀赋不好的地方更需要集中资源,将土地流转到愿意种地的农民手中,让他们多种地,种出高效益。

车黎明:推动土地流转、扩大土地的耕作规模,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农村土地有限,每年的粮食产量就这么多,粮食价格不可能增长很快,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提高农民收入?当蛋糕大小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应该减少分蛋糕的人,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出路。因此,要鼓励土地流转,让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多种地。

金春乐:在农村,有的农民包了上百亩地,现在成了种粮大户,种粮大户很容易流转到土地。但是随着土地规模越来越大,种粮大户也有点吃不消。

陈锡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引导承包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慎重稳妥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慎重稳妥”就是要防止土地流转过程中,片面追求规模的倾向。

我国人多地少,大量农村劳动力还没有转移出去,土地的合理分配,在很大程度上事关社会公平,土地流转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提倡适度规模经营。比如上海松江区土地就那么多,如果让一个种粮大户种1000亩地,这户人家可以获得80万元的收入,如果将1000亩地分给10户人家耕种,每户能有8万元收益。对社会来说,显然后者更好。

金春乐: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农村投资,流转土地的规模都很大,期限长,往往一包就是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

陈锡文:原先的土地流转更多是在农户之间进行,现在越来越多的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原则上不鼓励工商资本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民土地。

现在不少人议论想到农村去拿点土地,其实没有多少人是愿意到农村租了土地继续种粮的,一些土地被转租之后出现了非粮化、非农化现象,这种现象必须要遏制。在用途管制的情况下,土地增值空间是有限的。所以要避免农地违法改变用途,只要抑制住了土地非粮化,很多投机心理就打消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