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4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良种正逢春风“催”
本报记者 杜 芳

春耕已至,农资市场迎来了购种高峰,农民将一年丰收的期盼寄予一袋袋沉甸甸的种子。

种子关系着农民收成,更牵动着国家粮食安全。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抓牢种子,发展种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制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创新体系,推进种业人才、资源、技术向企业流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种子从育种播种到销售推广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突破性优良品种不断面世

在贵州高寒山区的“冷烂锈阴瘟”低产田中,良种改变着这片田地的收成,也改变着当地农民的命运。

“种上耐寒、耐肥优质品种,通过良种配套良法,原本的低产田实现了种3亩水稻获得5亩产量的重大突破!”贵州省黔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徐先捍说。

贵州贫困的农民受益于良种,在化肥、农药、用工等方面的投入减少,种粮效益增加。良种的推广已是贵州省冷凉山区立足抗灾增粮保民生的新亮点,成为有效消除粮食隐患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自从我国种业发展实现由计划供种向市场化经营的根本性转变,种业就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实现10年连续增长,种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据农业部数据显示,随着我国成功培育并推广超级杂交稻、紧凑型玉米等一大批突破性优良品种,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6%,而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3%以上。种业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特别是在资源环境约束条件增强的情况下,一粒优质种子就可能开拓一片广阔的粮食增产空间。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表示,保证粮食安全,良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需要继续加大对优良品种的研发。预计到2020年,我国粮食作物还要完成1至2次品种更新,未来粮食单产可以提高15公斤至20公斤。

专家表示,要充分发挥良种增产潜力,还必须在播种上配合良法。现在农民外出打工人数增多,播种日益粗放,良种效益得不到发挥,造成优质资源浪费。种业挖潜急需配套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今春备耕,田间地头已经有不少种子供货商在行动,种子供应方从“坐商”转变为“行商”,“配送中心”直接深入终端农户。种子配送、技术指导乃至代耕代管的全方位服务正在让良种发挥更大效益,催生秧苗茁壮生发。

市场倒逼种企创新研发

当前优质品种的研发主要力量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大部分农作物杂交品种由科研教学单位选育,但是“单位育种”有明显缺陷,很难成为推动种业发展的主力军。与之相反,种子企业改变了过去单纯从科研单位买种的发展格局,增强了自主研发能力,成为种业不容忽视的一股新兴科研力量。农业部数据显示,我国种子企业实力明显增强。“育繁推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作物种业前50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到30%以上。

“种子市场的竞争倒逼企业必须搞自主研发,没有好的品种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而品种搞好了,则可以10年20年占有市场。”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国保说,“科研单位育种效益低,缺乏很超前的品种,不贴近市场需求。企业研发必须分析5年10年之后的需求,否则品种一出来就可能被别人的研究超越而丧失生命力。与科研单位相比,企业的研发积极性及效益都更高。”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提出要将企业作为育种创新主体。然而与传统的育种主体相比,企业在科研力量、项目支持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足,制约着种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我们企业想要聘请科研人员非常难。技术人员普遍觉得去科研单位有面子、铁饭碗、压力小,哪怕企业的工资待遇更高也不愿意来。”湖北惠民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立清说。该企业从10年前就开始尝试聘请科研单位的技术人员,但大多数时候是“没有人愿意来”。

种子企业缺乏实际的项目支持。 “国家有针对企业的扶持项目,但是要申请到很难。企业研发不能靠项目投资,大部分都要自己投钱。研发一个品种投入很大,风险也很大。出了成果不一定有收益,但是出不来成果损失都要企业自己承担。”刘立清说,“同样是育种,企业一年可以拿到国家支持资金300万元,科研单位则是上亿元的项目支持。国家投入科研单位的项目经费更加充足。”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等杂交作物市场化程度高、效益高,下一步,国家财政逐步减少用于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等商业化育种的投入。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有利于激励种子企业加大商业化育种投入,形成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与商业化育种有序分工、密切配合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国家也将进一步深化种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让种子企业更好地释放创新活力,尽快做大做强。

严防套牌假劣种子坑农

今春的种子市场价格总体平稳,但是江西、湖北等部分地区种子价格出现下跌。据湖北省种子管理局近期对全省主要种子市场的调研和分析,种子价格呈明显下降态势,水稻比去年下降约20%,棉花下降约15%,玉米略有下降。企业反映,种子价格下跌原因之一是受到市场上套牌假冒品种影响。

“今年的套牌公司明显增多,可能是去年的3倍,因为前年看到套牌赚了钱,跟风日盛,所以今年一下子爆发了。”袁国保说。

为什么套牌愈演愈烈?利益诱惑大是主要原因。“一斤套牌种子可以达到5至8元利润,两个人搞30万斤种子去做套牌,大概干4个月就可以每个人赚近100万元。”袁国保说,“这些种子有可能是好种子,只是套牌出售,不影响产量且价格便宜,农民也得到了实惠,因此一些地方打击力度不够,甚至进行地方保护。”不少种子企业表示,类似于套牌这样的市场乱象是他们在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难题。

据袁国保介绍,一个新品种企业从研发到上市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从研发、推广到品牌宣传保护等需要大量投入,大概需要300万元。其中还要承担气候灾害的风险、市场的风险,而如果研发不出来,投入就“打了水漂”。

“在大田生产环节,企业辛辛苦苦花费巨大投资研发出来的品种容易被一些个人偷偷买去,没有正规营业执照,随便起个公司的名字,就直接拉到门店进行套牌出售。因为成本低,套牌的种子完全可以低价出售。面对低价竞争,企业如果不降价卖不出去种子,但是降价就亏本。有些企业被这种恶性竞争搞垮。”袁国保说。

专家表示,市场的不公平竞争会挫伤企业创新研发的积极性,威胁种业安全。企业都不去搞创新了,一定会威胁到种业甚至农业的未来。

为了维护企业创新积极性,农业部积极采取措施整顿市场。修订后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提高了种子生产准入门槛,“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的注册资本由过去3000万元增加到1个亿,“经营两杂”种子企业由过去500万元提高到现在3000万元。

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马淑萍介绍,新办法实施后,种子企业的数量由8700多家降到5700多家;同时企业的结构也在优化,大企业在增加,小企业在减少。

针对一些地方品种套牌侵权、制售假劣种子违法行为,农业部也于今年初相继启动了冬季种子企业监督抽查行动、春季种子市场专项检查行动,并加大对套牌侵权、假劣种子案件的查处力度。打假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吊销一批经营主体资质,捣毁一批黑窝点,并对一批种子造假典型案例进行了通报,种子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