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4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傅寅:每个城市的PM2.5成因都不同
本报记者 陈莹莹

傅寅是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自动监测室的主任。现在,他正忙着做PM2.5的源解析。傅寅把自己的空气质量监测工作比喻为“三大战役”,做好监测与预报是第一场,现在的污染源解析是第二场,将来还要打好源头治理的第三场硬仗。

早在2012年初,傅寅所在的南京环保局就高调向社会公开PM2.5的监测数据。傅寅和他的团队从2013年开始在南京市的13个监测点,依据最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6项参数监测空气质量,并通过南京环保局官网实时发布监测结果。每小时监测数据都会自动更新。同时发布的还有各监测点的实时照片,为老百姓提供监测数据和感官认知之间的对比。

精准地监测与预报,是傅寅的第一场战役。

“为什么PM2.5受关注?因为它更贴近老百姓的感官和直觉。”傅寅解释说,光线的反射和折射使我们能看见物体,PM2.5的存在让这些光部分被吸收和散射,物体轮廓变得模糊,城市就成了“近视眼”,这是气象预报里所说的“雾霾天气”,也是监测人员口中的“细颗粒物污染”。

在傅寅看来,霾污染的不断加剧有一个从量变到质量的过程,这种污染将大面积、长时间地存在也是客观事实。当天气条件不好时,污染物就难以扩散,生成逆温天气,导致污染物扩散难上加难。为了更好地监测和预警,南京市环保局和当地气象台开展了合作,研究气象条件对于细颗粒物扩散的影响、联合发布空气质量预警。

拨开云雾求成因,是他的第二场战役。

今年2月,傅寅来到北京,和全国各地的监测人员一起,开始了PM2.5的源解析工作。

“大气污染从原来的一次污染,已经走向工业排放、煤烟、扬尘、尾气等发生光化学作用后形成的二次污染。因此源解析将是一项十分复杂且周期较长的过程,不仅要分析一次污染,还要分析二次污染。”傅寅说。这意味着,每个人的生活习惯都被纳入这一解析的过程:开车出行、燃放烟花爆竹、燃油的油品质量、秸秆的综合利用等等。

“而且,每个城市的细颗粒物都有其特殊成因。譬如,北京机动车排放的影响大一些,南京煤烟和扬尘的共同作用会多一些。”傅寅说,对细颗粒物污染的认知目前处于一个摸索的阶段,但不管怎样,只有拨开云雾才能见到明朗天空。

现在,傅寅的监测和研究会形成分析提供给政府职能部门,为类似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减轻污染程度提供参考。

从源头上治霾,已成为他的第三场战役。“打个比方,企业直接排放一氧化氮不会造成霾,更不会影响能见度,但是在光化学反应后产生的硝酸盐,就会形成细颗粒物污染。”傅寅说,正因如此才必须严控源头,这也正是节能减排、结构调整的意义所在。

“一个城市的努力,也许对治霾起不到作用,但每个城市都那么做,至少可以不加剧污染;一个人吃烤串、燃放烟花爆竹,可能不会觉得怎么样,但如果大家都那么做,污染肯定会加重。”傅寅说,治霾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全员重视、区域合力,就会有一个好的前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