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深 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3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就近入学,做起来难
若 瑜

日前,教育部出台文件,要求实现小升初、初中升高中“就近入学”,各地也纷纷表示在落实。有批评说,在当前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要求就近入学不现实。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为就近入学创造条件?

有人提出,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要在校舍、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方面补齐差距,但更重要的是要让教师、校长流动起来,让优质师资均匀分布在各个学校。的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职工的工资由财政支付,可以说是“政府的人”。用行政命令要求他们流动,就跟要求官员异地交流一样,是可以实现的。但是,目前并没有相关制度规章来启动和规范这种交流,还有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几年交流一次?哪些教师应该参加交流?在多大范围内交流?流动的教职工是去“挂职”还是“任职”?他们的工资待遇、职称福利谁来解决?

那么,教育资源分布“均衡”,有没有一个可衡量的标准?是按照每所学校学生人数与优秀教师的比例来计算,还是按照每所学校获得的经费投入来计算?这些问题,现在也没有答案。

“就近入学”是学生、家长都盼望的结果,但它的前提是教育资源均衡化,而教育资源均衡的前提是教师能够且有动力“流动”,教师有这种动力的前提是有制度保障他们的利益,否则,优秀师资只会向好学校集中,而绝不会向薄弱学校流动。

必须看到,现阶段实现就近入学的任务十分艰巨,还有诸多“前提”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是学校决定不了的,甚至不是教育部门一家说了算的。必须由政府更高层面出手,整合教育、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共同制定一个切合实际、最好还能有点激励措施的教职工交流办法,为他们打消后顾之忧,给他们“说走就走”的动力和勇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