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3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色粮仓”
本报记者 党涤寰 通讯员 乔连军

“过去路不好、机井少,庄稼旱了没法浇,种出的瓜果不好销。现在,水泥路畅通,田间地头都有了机井。去年,我种了20亩西瓜,不出地头就被外地客商拉走了。”河南省商水县舒庄乡北王张村农民黄银说。

舒庄乡有4万多人口、6.8万亩耕地。过去,该乡道路不通、机井少、农业设施差。遇到干旱天气,河里没水,地里没井,农民为浇地要在井边排队编号。

2011年,舒庄乡抓住河南实施“百千万”建设工程的机遇,2年时间里,争取到1.2亿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并经过2年努力,建成了5万亩永久性高标准粮田基地。2年多来,舒庄乡共投入劳力8万多人次,开挖沟渠90公里,修筑水泥路67公里,修建桥涵840座,新打机井1160眼。

舒庄乡依托5万亩高标准永久性粮田的优势,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创建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全乡已流转土地6000多亩,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河南省农科院还在该乡杜店村建成3000亩科技示范田,免费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免费为农民提供玉米种子、农药,农民实现亩均增收300多元。

舒庄乡党委书记王磊说:“创建5万亩永久性高标准粮田基地,改变了舒庄乡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发展,目前,全乡已创建了养殖基地、金银花生产基地和小麦良种繁育基地等,农民年均增收1200多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