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3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跨省取经
本报记者 白海星 通讯员 崔 艳

农民想从土地上获得更大的收益,就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各地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找准突破口,还要稳得住,有韧劲。近日,本报记者深入乡村,寻找各地发展现代农业的亮点。

“你的竹林有点密,要把5年至6年的老竹砍掉,把竹林旁边的肥土加到竹林里,再施些农家肥和配方肥,亩产能达到4000斤以上。”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新华乡竹笋种植大户刘章明的竹园里,来自浙江的竹笋专家正在讲解。

黄山区是“中国竹子之乡”,新华乡又是该区的竹笋种植大乡,全乡现有竹林一万余亩。前几年,新华乡只种单一的雷竹,一年只有一个月的产出季,由于种植方式传统等原因,竹笋产量较低。种植大户盛庆华算过一笔账,种植10亩雷笋年产值不到两万元。

为提高竹笋种植的效益,通过多次对接,新华乡与浙江省临安市太湖源镇结为友好乡镇,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让农民学习种植新技术,提高竹笋种植效益。

今年2月,新华乡30多位竹笋种植大户走进位于太湖源镇的万亩现代雷竹示范基地,竹园地里覆盖着厚厚的一层稻壳,一眼望去,许多笋尖已经破土而出。“这层稻壳就是雷笋的保暖衣,可以提前出笋时间,从去年12月到今年4月底,几乎天天可以挖雷笋。”太湖源镇横徐村村委会主任段林刚说。

前不久,新华乡将太湖源镇的专家请到竹园里,实地讲授科学种植竹笋技术。专家们实地查看了3个雷竹种植大户的竹园,现场“诊断”、现场开“处方”。

种植大户焦振龙说:“这样的异地‘取经’今后还要继续下去,可以先对乡里的竹笋种植大户进行培训,大户学会了技术再推广。”

据悉,下一步,新华乡将按照一地一测的理念,为每块土地建立档案,进行测土配肥,并设立村级科普服务站,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科技服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