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保持稳定的难度不小。为此,既要从总揽全局的高度更加重视就业工作,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还应当在改革发展、结构调整中抓紧研究开发更多就业岗位的措施,千方百计把就业潜力“挖”出来。
本期“经济日报 中央电视台联席评论”关注话题——把就业潜力“挖”出来。
进入3月求职季,几百乃至上千大学生竞争一个就业岗位的消息多了起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和农村新转移人口数量持续增多,就业尤其是青年人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
单从大学生看,今年全国高校毕业人数将达到727万,比5年前增加127万,比去年增加近30万,而去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数只比2012年新增就业数多出44万人。农村转移人口形成的待就业大军数量也很可观。按照2013年全国农民工同比增加2.4%的水平估算,今年需解决的农民工新岗位约为645万个。如果再把千万左右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化解产能过剩造成的企业下岗职工和行政事业单位精简下来的职工等计算进来,今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保持稳定的难度不小。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个人要体面尊严地生活,要消费、投资,首先就要有工作。在我国还有一个特殊情况,这就是对大学生的就业期望较高,加之社会保障的“兜底线”机制不够健全,使得人们对失业尤其是大学生失业的承受能力比较弱。因此,我们既要从总揽全局的高度更加重视就业工作,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还应当在改革发展、结构调整中抓紧研究开发更多就业岗位的措施,千方百计把就业潜力“挖”出来。
首先,向发展要就业。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据测算,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新提供130万人至150万人就业。保增长,说到底是为了保就业。现在经济形势整体不错,但下行压力也很大。今年前2个月全社会用电量仅增长4.5%,这个数偏低,值得警惕。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今年还要把出口稳定好。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虽应主要靠内需,但是稳定出口也不可轻视,因为我们现在出口带动的直接就业人数大概3000万人,加上相关的配套产业,带动大概1亿人,如果出口掉得多,就业问题会更严峻。
第二,向调整要就业。去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但“一产弱、二产大而不强、三产小”的格局并未改变。现代服务业是就业潜力最大的产业,也是大学生就业的集中领域,“三产小”限制了社会就业容量扩大,特别是限制了高层次人才就业岗位的拓展。针对这个情况,各级政府要抓住结构调整这个主攻方向,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挖掘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同时,还要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创造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只有积极主动地“升级”,尽快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才能产生大量需要高层次人才的岗位,也才能减少对低端劳动力的依赖,更好解决“就业难”与“民工荒”并存问题。
第三,向改革要就业。自今年3月1日工商登记注册改革以来,各行各业创业激情高涨。据报道,郑州市工商局注册办事大厅的业务量,3月份前两周就顶得上去年一年,个别工作日排队注册企业的场面堪比“春运”。由此可见,改革不仅给企业松了绑、减了负,还对创业有巨大推动作用。创业是就业的“倍增器”。劳动者通过创业,在实现自身就业的同时,能吸纳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促进社会就业的快速增加。
中小企业数量多,容纳就业的方式也比较灵活,在扩大就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推动中小企业在就业上有大作为,还要积极稳妥推进金融改革、财税改革以及国企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破解中小企业发展遇到的融资难题,把制约民间投资的“弹簧门”卸掉、“玻璃门”打碎,创造出有利于中小企业成长的“土壤”。
(本文执笔:马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