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3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周弘——
中欧拓展合作是大趋势
本报记者 禹 洋

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期出访欧洲,中欧关系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近日,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周弘就中欧关系相关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您认为中欧关系近年来有什么发展?

周弘:总体看,中欧关系近年来的发展可谓硕果累累。中欧关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中国和欧盟的关系,二是中国与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系。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与北欧一些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之后陆续和英、法、德等欧盟创始国建交。1975年,中国与欧盟正式建交。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中欧关系快速发展。2003年,中欧正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欧关系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各领域交流与合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中欧关系的发展与双方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欧盟成员国则从最初的6个逐步扩充到现在的28个,盘子越来越大。实际上,中欧关系的深化与双方自身的发展是相生相伴的。

记者:2013年,中欧贸易额达到5591亿美元,欧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市场的地位。然而,我们也看到,近两年中欧贸易摩擦不断,您如何看待中欧之间的经贸关系?

周弘:中欧关系的3大支柱是经贸、政治和人文,其中经贸关系的发展最具代表性。欧盟在2004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最近10年,双边贸易额翻了两番。中欧经济的互补性强,即便是在欧债危机期间,双边贸易仍保持正增长,充分体现了双边贸易的重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欧之间必然存在竞争,因此产生摩擦在所难免。近两年,针对中国的双反调查(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越发频繁,关于中国对欧出口的争议也越来越多。争端出现时,关键是如何化解,要采取建设性的态度,看到中欧之间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广阔的合作空间。去年的光伏案就是很好的例子,充分说明双方可以通过谈判的方式友好解决争端。

从另一个角度讲,贸易争端也提醒我们应进一步关注欧盟制度的变化。欧债危机后,欧盟对成员国的经济治理进一步加深,尽管欧盟内部有不同意见,但欧盟权利不断扩大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以贸易争端为例,欧盟现在已经有权利在未接到成员国投诉的情况下,直接开展双反调查。这就要求中国必须积极主动地同欧盟打交道,更加熟悉欧盟的机制,跟踪研究其发展变化。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同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欧盟各国经济发展状况各异,不能用单一的方式谋求发展,尤其是针对经济不太发达的东欧国家。去年开启的中国和东欧1+16国的合作是很好的尝试,新兴经济体间的合作将为中欧关系注入更多活力。

记者:此次习近平主席访问欧洲,会对中欧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

周弘:此次访问将推动中欧之间深层次相互理解,扩大中欧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共识,进一步拓展双方在经贸、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加深相互理解。此次访问有助于帮助欧洲进一步了解中国,消除猜忌。习主席访欧将会为欧洲注入新的活力,引发欧洲再次讨论欧洲梦,与我们的中国梦相联系,找到更多共同语言,巩固友谊。

其次是扩大中欧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共识。欧洲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在世界格局发展方面,中国和欧洲都认为未来世界将会向多极化发展。发展中欧关系符合中国的外交政策,也是尊重未来多极化格局的体现。

最后是深化中欧战略伙伴关系。中欧之间已经实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通过习主席的访问,我们看到,中欧关系所寻求的绝不仅仅是商贸利益。未来,双方会加强在发展战略和治国理政方面的合作,使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和“欧洲2020战略”更好地相互对接、相互促进,中欧关系因此将会向更高层次发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