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3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握好改革与发展速度的关系
本报评论员

推进改革需要相应的经济环境,首要的就在于把握好改革与发展速度的关系,这是一个影响全局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都谈到改革与速度的关系,明确表示:中国有能力将经济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我们不能单纯追求高速度,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宁可主动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也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长远发展问题。

统计数据显示,1979年至2012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速达9.8%。横向比较,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纵向比较,高增长持续的时间和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这也是我国历史上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一个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都在7.5%左右。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取得的进步难能可贵。

但是,近年来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的国内环境,长久以来支撑发展的因素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为此,有些人对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中国经济能维持多久颇有担心。行动是对疑问的最好回答,我们的应对之策就是要更好地把改革与发展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坚定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中,让发展潜力得以释放,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不利于改革。发展速度不是越快越好。过快的发展速度会使我们牺牲大量劳动力福利、付出极大的环境资源成本,也会积累财政、金融风险,代价高昂,甚至形成经济泡沫化的重大风险;发展速度也不是越慢越好。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就会给就业、居民收入和人民生活带来困难,使财政收入、企业经营受到影响,老百姓有怨气,改革就难以推进。我们现在需要一个“好的速度”,就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速度,是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成效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在改革上付出艰苦努力。

近两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与过去相比有所降低,但这里面有我们主动控制速度、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个因素,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中国将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过去的一年中,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中央没有采取短期刺激政策、没有扩大赤字、没有超发货币,而是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更多运用促改革、调结构的方法来稳增长、保就业。在明确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稳定宏观政策的同时,一手推进简政放权、以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一手推动结构调整、增加有效需求,使得下半年主要经济指标普遍回升,市场信心明显增强,经济效益逐步好转,经济发展实现了量的扩大与质的提升。实践证明,以改革思路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是顶住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一招”,确保了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这些做法在今后的实践中还要继续坚持、不断完善、一以贯之。

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尚未完成,仍有巨大发展潜力;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有很大回旋余地;新的改革红利持续释放,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等等,都将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而要让这些潜力和条件促成现实的发展,就必须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以改革促创新发展,以改革促结构优化,以改革发展促民生改革,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宏观政策的平衡点,以速度“喘口气”、改革“加把劲”实现水平“上台阶”,实现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稳中增效,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