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综 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3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穿越时空的力量
——在河南兰考听焦裕禄的故事
本报记者 王 晋

早春时节,豫东兰考县生机萌动。麦苗青青,玉兰怒放,很难想象,当年这里风沙、盐碱、内涝“三害”肆虐,百姓流离失所。

时间推回到1962年底,焦裕禄临危受命,来兰考这个“最苦、最穷、最困难的县”担任县委书记。在兰考的475天,他带病查风口、探水源、治盐碱、种泡桐,艰苦奋斗,工作到生命最后一息。在焦裕禄同志纪念馆里,几件遗物让人震撼。为压迫肝疼用掸子顶出洞的藤椅、打了42个补丁的被子、36个补丁的褥子、下乡拄的竹棍,让人仿佛看到焦裕禄不懈奋斗的身影。

50年沧桑巨变,但人民对焦裕禄的怀念没变。在兰考人心里,他,从未离去。

一种信念——

“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

黄河九曲十八弯。

一路奔腾的黄河水,到兰考东坝头乡,转身向北,拐了入海前最后一个弯。“铜头铁尾豆腐腰”,在这段“豆腐腰”,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形成“三害”为患一方。

三义寨乡南马庄村,位于兰考县最西边。68岁的村民耿德宇回忆说,“当年有句顺口溜,‘春天白花花,夏季水汪洋,秋天不见收,全靠统销粮’。这里盐碱、内涝严重,经常颗粒无收,村里人只能逃荒要饭。”他记得,焦书记是大雨天来的,拄着棍子,蹚着水,号召大家挖河排涝,拉沙压碱,给大地“贴膏药”。“后来才知道他是县委书记,衣服补丁摞补丁,条件好的农民都比他穿的好。”如今,这里通过发展循环农业,种植水稻、莲藕,养“快乐猪”,农民人均纯收入去年已达6000多元。

城关乡老韩陵村是焦裕禄的蹲点村,昔日风沙肆虐。他一来就召开“三老会”,征求老党员、老干部、老贫农的意见,找到穷根,一起翻淤压沙、种植泡桐。被焦裕禄誉为“护林小英雄”的张根群说,“他是最朴实的人,贴近群众,穿着件黑不黑红不红的破棉袄。冬天来了,他拉着我的手问冷不冷?对我们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可亲呢!”

81岁的刘俊生老人最爱到“焦桐”树下走走。这棵焦裕禄栽下的泡桐,如今枝繁叶茂,3个人才能抱拢。他说,“焦书记跑遍了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个,每次去偏远的乡村,自行车上带着铺盖,走到哪就住在哪,与群众在一起。”时任县委办宣传干事的刘俊生想给焦书记拍照,但他不让。焦裕禄说,“咱不要浪费胶卷,要照就给群众照,你看他们改变兰考的劲头多足呀!”焦裕禄在兰考只留下4张照片,其中3张是偷拍的。只有一张与泡桐的合影,是刘俊生劝他拍的,“他最喜欢泡桐,说能防风固沙,改变兰考的面貌。”

在风沙中、在暴雨里;大雪纷飞时、烈日骄阳下,焦裕禄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兰考大地。时任县委办副主任的张明堂记得,越是恶劣天气,老焦越往灾区跑。他查风沙源头,探水患走势,尝盐碱成分,心系群众冷暖,每到一村,都要倾听群众的意见。为了亲手掂掂“三害”的分量,他带领“三害调查队”徒步跋涉5000多里,掌握大量一手资料,制订了治理“三害”的方针,带领群众给大地“扎针”(种树防沙)、“贴膏药”(翻淤压碱),改变了兰考的面貌。

一种情怀——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1963年12月9日,大雪纷飞。焦裕禄走进梁孙庄一座低矮的茅屋,梁俊才大爷卧床不起,老伴儿双目失明。老人问:“你是谁呀?大雪天来干啥?”焦裕禄回答,“我是您的儿子,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的。”老大娘用颤抖的双手摸索着焦裕禄说,“我多想看看共产党的好干部”。

“焦书记把群众当成父母,每次讲到这里,很多人潸然泪下。”焦裕禄纪念园管理处副主任董亚娜说,“每到清明和焦书记的忌日,群众自发来扫墓。收了新麦,群众带来新蒸的白馍,秋天带来花生、红枣、苹果。家里有了高兴事,都愿意跟焦书记说说,遇到难事,也来墓前诉诉。”近些年,来这里参观的人数逐年攀升,年接待150万人次。去年,还接待了境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观者。

红庙镇双杨树村,曾以“双杨树的道路”被焦裕禄树为典型。村民姚留学记得,焦书记常来村里,还与自己一起栽过红薯秧。“他看着可温和了,干起农活来就像本村人。”如今,姚留学住进了二层小楼,但一直保留着屋后一处破茅屋。“这老屋当初是大队部,焦书记每次来就在这儿工作。孩子们想把老屋扒了,沿街开个门,赁出去当门面房。我不舍得,留着它,就像能看到焦书记,心里特别温暖。老百姓想他,不是嘴皮子上说的,是心里头有他!”

东坝头乡张庄村当年是兰考最大的风沙口,“大沙丘像长了腿一样跑”。乡敬老院副院长雷中疆说,1963年春节,村里有副对联,“稀糊涂菜糊涂稀菜糊涂,红萝卜白萝卜红白萝卜”,横批“忍饥挨饿”。所谓“糊涂”就是糊糊,糊糊稀得能照见人影,村里人只能扶老携幼“扒火车”去逃荒,“凄凉得很”。老人至今忘不了焦裕禄,“老百姓最知道香臭,最知道远近。焦书记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疾苦,从群众中找出了治‘三害’的办法,我们永远怀念他。1964年3月23日,他去郑州看病。5月14日,他因病去世。临死他还惦记着兰考,只要身体好一点,他都不会离开这个地方。”说到这里,76岁的雷中疆老泪纵横,他擦拭着泪水,哽咽难言。

一种传承——

“焦裕禄同志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

行走在兰考,记者一直在思考: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间不长,为什么50年来人民一直对他深情怀念?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才能传承焦裕禄精神?

人民怀念他,因为他带头苦干。68岁的老韩陵村村民张林田说,“焦书记对群众可实在,能吃苦,干起活来不怕苦不怕累,真贴心!焦书记号召种植的泡桐挡住了风沙,现在的土地种啥啥成。”

人民怀念他,因为他亲民爱民。谈起往事,83岁的郭志忠老人像是陷入了那段岁月,“真想他啊!他待人可好。算起来老焦今年92岁了,我总觉得他没走,还活着。”

人民怀念他,因为他清正廉洁。儿子看了场“白戏”,焦裕禄让退回票款,起草了《干部十不准》。焦裕禄之子焦跃进如今是开封市政协主席,父亲去世时,他才5岁,印象不深,“很多事是听我母亲讲的。当年,他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任何人都不能搞特殊,不能因为你是县委书记的孩子就得到照顾。我们家至今传承着这个家风,不搞特殊,不向组织上伸手,不打着我父亲的旗号谋取私利。”

人民怀念焦裕禄,因为他赤诚的公仆情怀、严谨的求实作风、不屈的奋斗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民怀念焦裕禄,还因为今天少数党员干部脱离了群众,背离了党的宗旨,出现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焦裕禄精神不会过时,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兰考,在全国,广大党员干部正向焦裕禄学习,从今天做起、从小事做起。

“学习焦裕禄精神,就要带头干事、带头吃亏、带头廉政。1991年我担任村支书起,去兰考不下10次,一有难处我就去学习。他把群众当亲人,我从心里向他学,当干部就要带头干活,把活干好!”濮阳县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说。

开封市顺河回族区人民法院法官王军华说,“学习焦裕禄,就要学习他把百姓装进自己心里,吃苦在前,为百姓办实事。”为了帮65位农民工讨薪,她发着高烧坚持办案,欠薪追回了,她却昏倒在办案现场,“看着群众期待的眼神,我的脚步不能停止!”

“不同时期,干部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以前要解决温饱问题,现在要带领群众谋发展。但无论什么年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丢!”兰考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赵雪廷说。

时光逝去,精神永恒。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蓬勃开展之际,重温焦裕禄的故事,将为我们注入新的力量。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