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数据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3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60%+45%=城镇化2020
言又新

3月16日,我国首部城镇化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城镇化成为本周的重要话题。

在这个规划中,有两个目标数据最引人注意: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徐宪平在解读规划时指出,我国首次提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两个指标,是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也是最大的进步。

为何会有两个城镇化率?两个城镇化率有何差别?

我们不妨先看看城镇化率的计算方法。一般所说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指“城镇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居住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比上总人口”。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则是“城镇户籍人口比上总人口”。

这样一算不难看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包括了大量的居住在城市的非户籍人口,分子较大,所以比值较高;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是城市户籍人口,分子减少,比值也就变小。

两个城镇化率之间的差距反映的正是城镇化进程中的最核心问题,也是最大难题。那就是,在我们的城市中,在我们的城镇人口中,存在了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他们虽然也生活在城市,但他们却不是当地真正的市民,不能像拥有当地户籍的市民一样享受同等的住房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等各种待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增长到2013年的53.7%。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一直存在且不小。2013年,我国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也就是说,2013年我国城镇人口有7.3亿,其中包含2亿多农民工及其家属,他们未能享受城镇居民的待遇。

这说明,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速度已大大落后于城镇化速度。市民化进程滞后,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集中反映出我们的城镇化质量还不高。

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更加注重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更加注重推进“人”的城镇化。也鉴于此,此次规划直面现实,首次提出评估城镇化水平的两个具体指标,并明确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要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突出强调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就是强调要将更多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转为城市户籍人口,变成真正的“城里人”,享受同样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城镇化表面上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聚集的过程,但其核心是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城镇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更是亿万人民对美好现代文明生活的向往和愿景。

有了这一以人为本的规划的指导,我国城镇化率的“含金量”将会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将会进一步提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