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3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社人家”迎客八方
本报记者 郑 杨
生活在古村中的老人。郑 杨摄
南社村婚嫁仪式。资料图片

游过浙江乌镇,去过江苏周庄,如果你嫌游人嘈杂,不如去岭南探访一座安静地躺在历史烟尘中的明清古村落——广东东莞茶山镇南社村。

踏进古村西门,映入记者眼帘的仿佛是一幅岭南画派的佳作:清亮的水塘穿过村中央,成排的明清古祠堂倒影于碧波中,伫立塘边500多年的古榕树和横卧塘上的古石拱桥相互映衬——水彩画的光影和国画的拙朴神韵尽在其中。

村子里九成居民都姓谢,老年人不舍得离开老宅,年轻人却爱出门闯世界。30多岁的小伙子谢树森是个例外,生于斯、长于斯,毕业后又回到村子担任古村落管理所主任。在他的导览下,古村的画卷徐徐展开。

村里的古祠堂多达30座,一座一座逛下去,便可品味到原汁原味的广府建筑风貌:屋脊上的陶塑栩栩如生,既有先人们日常生活的细小场景,也有麒麟、貔貅等神兽;屋檐下的彩绘、花板,屋檐上的灰雕,门窗上的花卉群鸟木雕,无不饱含岭南民间艺术的精粹。谢树森说,这些祠堂连同250多座古民居,是难得的“珠三角”明清古村落建筑的典型实例。

如此优异的资源禀赋,怎样能为沉寂多年的古村带来生机与富裕?近年来,“南社人家”这张名片亮了出来,他们希望将保护乡村风貌与发掘传统民俗文化结合,培育起富有岭南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

记者漫步古村深处,狭窄的麻石小巷满布青苔,古民居、书院、牌楼、土地庙随山势错落布列,恍如迷宫。不觉走得累了,一处雅致的休憩场所呈现在眼前:鸟鸣啾啾的庭院中,几位游人惬意品茶;庭院一侧的农家私房菜馆里,王大妈正在柴火灶上煲着拿手的老火靓汤,阵阵香气令人垂涎;庭院中展卖着莞香等岭南特产,还能看到精美的岭南书画展、南社农耕文化用具展。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鼻之所嗅,一切都将游客包围在浓浓的岭南风情之中。

“要真正挖掘古建筑群的价值,打造旅游名村,光靠自己还不够。”茶山镇委宣传办主任吴炳辉告诉记者,从古村的发展规划、古建筑群的保护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南社村都多方借力。早在10年前,南社村委会就聘请清华大学建筑学专家,为古村编制了总体规划。为保持古建筑群的原貌,近年来市、镇、村3级已累计投入保护资金4978万元,将百岁坊、谢氏大宗祠等一批濒危古建筑修缮如初。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村里创造性地引入民资,在2012年推动成立“南社文化创意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将普通古建筑的修复和开发一并交给有经验的公司。

虽说游客前来大都是冲着古建筑,但村里人明白,有生命的民俗文化是更具潜力的旅游资源。谢树森说,春节期间游客最多,他们特地来观看村里祭祖、点灯、舞狮、打麒麟及迎送新娘等独特的传统习俗。而南社村更注重对本地民俗的传承。比如每年春节前,村委会就广发请帖,邀请海内外谢氏子孙回村参加一年中最隆重的“开灯仪式”。到农历正月十五那天,宴席沿着长长的水塘摆开100多围台,甚是壮观。

单凭一个小小村落,对游客的吸引力毕竟有限。吴炳辉告诉记者,茶山镇政府已将包括南社古村在内的众多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打包推广。如今,有着500多年历史的“茶园游会”活动被打造为知名的民俗文化品牌。每年5月“茶园游会”期间,南社古村和周边的牛过蓢古村、圣心糕点博物馆、东岳公园、茶叶市场等景点一同向游客开放,从而推动当地的旅游、食品、茶文化等优势产业融合发展。

随着“南社人家”这张名片日渐响亮,“养在深闺”数百年的古村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2013年,前来古村的游客比上年增长了四成,达到23.7万人次,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3000多万元。

“村里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打从出生一直住在南社村的谢暖柏对记者说。谢家早已在村外买了商品房,但他和老伴一直不舍得搬离,因为村里有如画的美景,有幼时的记忆,更有富足的生活。

视频地址:http://cen.ce.cn/more/201402/21/t20140221_2350749.shtml

交通:从东莞出发,自驾车走莞龙路和东部快速干线,行驶18公里可到达;若从东莞市区乘坐74路公交车,终点站即为南社。

旅游提示:南社村中的谢氏大宗祠、百岁坊、谢遇奇家庙等是古建筑群中的精品。游玩四季皆宜,但若想体验祭祖、点灯、舞狮等岭南民俗,最好在春节、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前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