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区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3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牡丹江市7种模式推进棚户区改造——
让棚户区群众“迁得动”“回得来”
本报记者 倪伟龄

虽然冰雪尚未消融,但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已拉开了今年27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的序幕。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央企合作等7种模式推进棚户区改造,短短几年时间,牡丹江市6.9万户棚户区居民圆了“安居梦”,全市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9.7平方米。牡丹江在棚户区改造中推行的房源并轨、产权共有等做法均走在全省前列。

家住牡丹江市爱民区的张大爷高兴地对记者说:“棚户区改造拆掉大量小烟囱,天空变透亮了,你看这地面的积雪,都半个多月了还是这么白。”

据了解,牡丹江市中心城区5000平方米以上的棚户区共有108片,占地面积721万平方米,约占建成区总面积的7.4%;总拆迁面积413万平方米,共6.9万户,约占整个市区的三分之一。大面积棚户区的存在,影响了百姓的生活质量,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牡丹江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土地捆绑式开发、棚改项目与保障房建设相结合、市区共建、央企合作7种模式,举全市之力推进棚改和保障性住房建设。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资超过200亿元,108片集中连片棚户区基本完成改造,安置房开工面积56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20万平方米。通过棚户区改造,全市减少燃煤炉7万个,每年减少煤烟粉尘烟雾排放量4500吨,新增绿地190万平方米。去年,牡丹江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5天。牡丹江市政府副市长崔培元说:“棚改实现了百姓受益、企业获利、城市增色、财政增收的多赢局面。”

在铁路三角线棚改项目现场,建设者紧张地忙碌着,这个由美国胡商集团和牡丹江市政府合作开发建设的国际物流园项目正在把昔日脏乱差的棚户区变成现代化园区。作为老住户,今年75岁的王大爷天天都到异地安置现场瞧瞧,他兴奋地说:“今年春节前我们就能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楼,儿子将在园区找到新工作,真是太高兴了。”

牡丹江全面推行阳光征收,解决棚户区居民“迁得动”问题。通过实施“三公开三监督一开放”,即征收拆迁全程公开、工程建设全程公开、动态信息及时公开,强化群众监督、强化媒体监督、强化内部督办和安置房源一开放工作机制,运用回迁安置房源认定公开电脑摇号和弱势群体房屋征收全程代办服务等工作方式,使征收工作公开公平公正,确保保障性住房项目顺利落地。

为了让中低收入家庭能住得起楼房,相关部门想方设法,多方面增加居民收入。他们与产业项目投资者签订非专业性用工优先聘用棚户区居民协议,增加居民就业机会;在安置小区设置环境卫生、安全保卫、物业管理等公益性岗位;在与物业公司招标时明确约定,给予特殊人群“以工代费”政策,让群众真正实现“搬得出、回得来、住得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