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宏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3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交通支撑新型城镇化
本报记者 李 景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和区际交通骨干网络,强化城市群之间交通联系,加快城市群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外交通。如何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对城镇化格局的支撑和引导作用?近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教授。

交通网络设施联动发展

“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前提,更是整个国家发展的血管和命脉。”伍江说。

“《规划》在宏观层面明确要求所有地区的交通网络和设施共同联动运转,而不是单独强调某个交通单元局部性地起作用,这是一个很大的亮点。”伍江说,用建设交通网络的办法推动城镇化进程是一个良策,因为交通建设本身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城镇规划的实现要以高效的交通网络为前提,利用交通的引导功能为城镇化服务。

伍江表示,我国重视交通对发展的引导作用,相关投入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今后需要按照《规划》的宏观框架,正确地以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引导新型城镇化的整体布局。

“以人为本”无缝衔接

《规划》要求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加强铁路、公路、民航、水运与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共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衔接,完善集疏运系统与配送系统,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

伍江认为,《规划》有针对性地提出的多种交通方式衔接,目的就是要提升城市内交通的便利性,而便利性理念则体现了城镇化进程中的交通布局更加以人为本。“过去,交通体系在城镇化进程中有些‘重物轻人’,就是更重视货运。而《规划》提出‘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都是为了实现人们生产生活的便利,这正是交通作为一种工具的人性化体现,更强调为人服务。”伍江说。

伍江表示,《规划》特别强调小城镇的交通建设,更体现了为基层百姓服务的理念,也说明国家高度重视基层地区的交通发展,“如果将来小城镇的交通都很方便,那么,人口就不一定都向大城市聚居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也能形成吸引力。”

因地制宜实现目标

《规划》设定了综合交通网络建设的具体指标,即到2020年,普通铁路网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快速铁路网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普通国道基本覆盖县城,国家高速公路基本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民用航空网络不断扩展,航空服务覆盖全国90%左右的人口。

“与过去交通体系布局以经济体为单位进行考量不同,这次铁路、公路网的覆盖标准是以人口单位计算的,更加重视人对交通的需求。”伍江说。

伍江还认为,《规划》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要实现目标,首先要有计划地投入和落实,其次要注意交通引导与城镇化发展不匹配的问题。最后,还要深入了解和顺应城市群和城市的具体交通需求,因地制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