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4年3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写在本报《2013自主创新年度报告》发布结束之际
本报记者 刘松柏

从1月6日开始,本报以每天一个整版的频次,连续推出了“2013自主创新年度报告”系列报道,对31个省区市在过去一年中的创新成果及创新亮点进行了总结梳理。年度报告站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不仅系统分析了各省区市的创新资源家底、创新特色,而且总结提炼了各地因地制宜整合创新资源、提升创新强度、优化创新环境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这对于帮助各地发现差距、取长补短,借自主创新之力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在报告的组织、调查、编写过程中,调研人员深刻地感受到,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目前,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正深入人心,不仅创新意识增强了,创新能力提高了,而且科技与经济结合得更为紧密了,科技创新正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区域自主创新水平稳步跃升

年度报告显示,无论是东部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了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突破口和中心环节。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特别是2012年的经济增速创下13年来的最低点。事实证明,经济发展越是面临困难之时,越能体现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和转型升级压力,各地开始自觉地意识到,“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我们在调查中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各地纷纷调整了发展战略,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湖南等27个省份明确提出并制定了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战略目标,重庆、湖北、辽宁、吉林、新疆等省份则把未来发展锁定在自主创新上。这些地区通过聚焦重点产业、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城市和园区,优化创新环境,经济发展正逐渐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健康轨道。

各地对自主创新的重视,直接体现在研发投入的增长上。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资金投入首次超过1万亿元。其中,研发经费支出超过500亿元的有江苏、广东、北京、山东、浙江和上海等6省(市),占全国经费总支出的58.4%,较高的创新投入提高了这些省份的创新水平。

各地还在自主创新工作中,根据自身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科技基础,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体系,区域自主创新水平稳步跃升。年度报告显示,江苏、广东等东部发达地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等方面,逐渐培育起了产业竞争新优势;江西、湖南等中部地区通过强化节能减排技术支撑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提高了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内蒙古、宁夏、西藏等西部地区,以及黑龙江、吉林等东北老工业基地,立足于资源能源开发,提高了资源利用价值。如宁夏枸杞通过科技创新,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2013年全区实现枸杞产值超过50亿元。

科技与经济结合更为紧密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较低。如何实现研发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如何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近年来,各地从破解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等问题入手,通过搭载体、建平台,着眼于增强高新区、科技孵化器等各类产业化服务平台的功能,进一步打通了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通过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调查中,我们发现,各省区市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科技与经济结合得比以前更加紧密了,产学研脱节的问题正在得到有效破解。一些科技资源富集的地区千方百计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如北京发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京校十条”,规定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七成以上归个人;每年统筹政府资金达100亿元,以股权投资和直接补贴等方式支持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陕西以统筹为抓手,实现大平台支撑、大项目牵引、大环境保障,科技与金融大融合,打破资源分割壁垒,打通成果转化链条、聚集产学研用金各方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发展。

一些科技基础较为薄弱的省份,则十分重视与国内外技术交流合作,“借智”发展。如江西积极实施“六个一工程”,在科技金融、市场培育、科技服务、创新人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探索出了一条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有效集合各种资源,协同创新加快本地区发展的特色之路。

无论是创新能力较强的东部沿海各地,还是科技基础较弱的中西部地区,都体现出一个共同特点:企业在创新驱动战略中“挑大梁”、“唱主角”,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资金投入的74%来自于企业;国家科技重大专项52.3%、863计划38.7%、科技支撑计划40%以上的项目(课题)均由企业牵头实施;已在有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组建了9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1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发展活力十足,像华为、大唐、海尔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已开始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自主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效果明显

随着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越来越高,从2001年的39%提高到目前的51.7%,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凸显。

创新支撑引领发展,首先体现在各省区市高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上。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江苏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5041.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7.5%,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不仅沿海地区如此,中西部各地也不例外。在经济发展趋缓的压力下,青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明显好于其他规模以上工业,表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2012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2.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6%,占GDP的比重达到了9.15%。

国家高新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载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明显。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105个国家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14.5%,获得的专利授权量占全国企业专利总数的50%,单位产出能耗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北京中关村示范区2012年总收入达到2.5万亿元,对全市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25%;上海张江示范区实现企业总收入达1.88万亿元,有效发明专利占上海市的三分之二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各地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

自主创新还点亮了改善民生之路。年度报告显示,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物化-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已在广西、云南和湖南等省市得到规模化应用,成功治理了广西河池近万亩矿业污染农田和云南个旧地区尾矿重污染土地。一批数字化、智能化、质优价廉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已在重庆、广东、四川、辽宁、江苏、浙江等地的基层医疗机构示范应用,有效提升了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

从数字电视到半导体照明,从智能交通到防灾减灾,从重大新药创制到食品安全……,一批重大成果的推广应用在服务百姓、改善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公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感到,各地自主创新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尤其是中西部一些省份,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对传统资源性产业依赖性较强。这些地区需要进一步发现创新差距,借鉴创新经验,培育创新文化,在创新中实现赶超。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