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4年3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种粮有“搞头”
——成都市新津县农村见闻
本报记者 钟华林

“这一大片都是我们宝龙家庭农场的,总共有782亩。”赵学刚边说边抬起手臂划了个圈儿,“我18岁就出去打工,差不多20年了。前年,我的老挑(连襟)杨波约我一起回村种地,说现在种地有‘搞头’了,我就回来了。”3月14日,记者在四川成都新津县宝墩村见到赵学刚时,他正在油菜田里忙活着。

这些年在农村采访,见到的多是老人小孩,赵学刚这样的青壮年农民很是少见。记者在采访中得知,杨波与赵学刚年龄相仿,回村前已经是一家大公司的工程管理人员,年薪一二十万元。说起如今种地的好处,杨波分析得头头是道,“现在种地补贴多,只要规模上去了,管理上去了,收益就能上去。”

2012年9月,杨波和赵学刚约上村里一位种田“老把式”,一起承包下两个村流转的土地,去年8月又在当地率先注册成立了“宝龙家庭农场”。

“第一年农场就有了收益。”杨波说,“除去各项成本,加上政府的补贴,纯收入有30多万元,不比在外打工差。”

新津县农业发展局副局长白伟介绍说,这两年全县涌现出一大批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这些大户、农场主大多是年富力强、回乡创业的打工者。这些青壮年农民的“回归”,让人看到了粮食生产的希望,“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等问题有望逐步化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