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区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3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八城市助力贵州扶贫攻坚
下一步将实现扶贫开发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本报记者 吴秉泽 王新伟

初春的贵州黔西南州顶效镇楼纳村,河水涓涓,杨柳依依,青砖白墙的布依民居掩映在绿水青山间。

这个曾经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的贫困山村,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说起村里的变化,最让村民感谢的是浙江省宁波市多年来无私的帮扶。

1996年,根据中央安排,宁波市对口帮扶贵州省黔西南州。宁波市在楼纳村实施对口帮扶整村推进项目,给该村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楼纳村党支部书记黄定品告诉记者,在宁波市的帮助下,该村先后完成了改造危房、通组串户道路硬化,还建成了小水池、垃圾池、垃圾箱等多个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后来又相继引进了4家企业,建成了花卉基地、中药材基地和植物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目前,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7000多元。

这只是东部发达地区对口帮扶贵州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大连、青岛、深圳、宁波4市对口帮扶贵州贫困地区发展。去年2月又增加了上海、广州、苏州、杭州4个对口帮扶城市。按照要求,到2020年,力争使贵州受帮扶地区城乡居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近一年来,8个对口帮扶城市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围绕扶贫攻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干部人才培养等重点任务,投入资金3.35亿元,对贵州展开集中帮扶,成效明显。

据初步统计,贵州省2013年共减少贫困人口166万多,6个重点县、172个贫困乡实现“减贫摘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434元。

基础设施薄弱一直是制约贵州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瓶颈”。去年以来,8个对口帮扶城市共投入1.41亿元,帮助贵州解决农村“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受益农户近3.5万户,极大地提升了受帮扶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人才干部交流是此次帮扶的重点之一。2013年,8个对口帮扶城市共派出37名干部到贵州挂职,贵州也派出49名干部、147名专业技术人员到东部地区学习。此外,8个对口帮扶城市还举办干部培训班43期,为贵州培训人员2670人次。

在对口帮扶城市的协助下,贵州省向8个对口帮扶城市输出劳务人员2.14万人,在缓解对口帮扶城市“用工难”问题的同时,带回劳务收入7.66亿元。

中等职业教育则被作为“拔穷根”的长期战略来抓。去年以来,东部8市共安排资金7780万元在受帮扶的8个市(州)各自重点建设了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多所实力雄厚的东部职校也与贵州职校结成帮扶对子,双方互派校长挂职,共建实训基地,一批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进入贵州支教,提升了当地的职教水平。

围绕产业发展,8个对口帮扶城市与贵州共建园区,通过援建、托管、股份合作、产业招商等模式,有序地帮助贵州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为受帮扶地区搭建了一个走出去、引进来的平台。

贵州黔南州利用对口帮扶城市——广州的市场、信息、管理等优势,变输血为造血,发展内生动力不断提升。据黔南州州长向红琼介绍,黔南面对“珠三角”的广大市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拓展农产品市场,2013年两地就签约项目114个,总投资为405亿元。

而贵州全省,去年与8个对口帮扶城市达成经济合作协议投资共1619.81亿元。

此外,8个对口帮扶城市还围绕核桃、中药材、蔬菜、马铃薯、烤烟、茶叶、草地生态畜牧业、油茶、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十大扶贫特色产业,投入6168.7万元用于支持受帮扶地区产业开发,拓宽了贫困农民增收渠道,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下一步,贵州将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做到结对帮扶干部、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基础设施等6项“到村到户”,实现扶贫开发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

点 评

对口帮扶重在区域间联动

秉 泽

对口帮扶是我国推动先富帮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口帮扶实施18年来,有力地改善了受帮扶地区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条件,给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带来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好处,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为推进扶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

推进扶贫攻坚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实施对口帮扶,仅仅给予资金支持是不够的,更需要把发达地区的人才、技术、思想理念引入到西部地区;也要以此为平台,深化双方的合作,帮助西部地区找到切合自身实际的产业发展路子,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进而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